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四个全面”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航标(2)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回顾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道路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面向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再次强调:“中国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作出了新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的实践途径,注重处理解决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一要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二要明确标准。坚持“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坚定不移该”。三要有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四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四要抓好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思想。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对自己所在领域、所分管工作,要按照大政方针要求,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改革,勇于做改革的促进者、参与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发展已深深融入世界发展。改革和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必然要求改革。新形势对我们开放的力度、领域、水平有新的要求,应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既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要以更加开放的襟怀拥抱世界,担负起大国的责任、树立起良好形象,既为我国和平崛起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作出应有贡献。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有效保障

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无产阶级专政采取什么形式,只能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是专政与民主的辩证统一。

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不会削弱人民民主专政,而且会以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式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更加牢靠、范围更加扩大、方式更加完备、程序更加顺畅。这是党领导人民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不可移易的治国方略。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成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同时也从根本上指明了人民民主专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