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时代网民心理疏导机制
根据以上网民心理的特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网民的心理疏导,在此基础上,争取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在当下的互联网管理逻辑中,时不时可以看到部分管理者依然将网络作为“洪水猛兽”。无论是打着“绿坝护航”抑或是“绿色办网”等旗号,背后总感觉到一种政治逻辑,即严格控制互联网,使互联网管理成为没有任何虚假、危害信息的绿色空间。但是,“水至清则无鱼”,所谓的纯净的互联网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从目前的互联网实践来看,网络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很好的社会安全阀的角色,其在促进网民情绪宣泄、缓解社会戾气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所不具有的社会功能。因此,对网络应该持正确的认识,切勿以“网络管理”为名,行“控制网络”之实。
第二,强化网络的社会代偿机制,有效疏导网民淤积情绪。在社会学中有所谓的“弱者的武器”概念,即弱势一方通过既有的正规途径,无法实现自己的诉求,无法与强者抗衡,故转而寻求其他极端手段。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些手段往往比正规途径有效,故而会在整个社会中产生可怕的示范效应——“事情闹大了才可解决”取代了理性、合法的表达途径,造成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具有社会代偿的功能。通过网民在网络上的戏谑、嘲讽甚至辱骂,宣泄了社会不满情绪,化解了社会戾气,减少了网民付诸于线下具体行动的可能性。因此,要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喧哗和群体极化现象,毕竟虚拟空间的压力比现实空间的压力更加轻微。
第三,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压缩网络谣言生存空间。网络上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民意啸聚,从本质上说,是公权力和民众代表的草根信息知情权之争,是民众在这个争夺过程中处于“权利匮乏”的尴尬境地所造成的一种情绪应激行为,谣言也是这种应激行为的伴生产品而已。因此,需要加强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切忌用“删、捂、拖”的方式来应对网络民意。
第四,重视网民意见,积极回应网民的质疑,积极展开与网络意见领袖互动。网民的意见是经过意见观点的交锋而呈现出来的显性民意,虽然并不一定全都是正确的,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该加以重视。相关部门要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和质疑,哪怕是部分网民的质疑在管理部门看来是“不明真相的”。态度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了网民,才能获得网民的尊重。同时,应该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民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构建意见领袖数据库,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行为,建立互信互认的信任机制。
第五,加强网络立法,打击网络不法暴力行为。从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可以看出,部分网民的确有网络话语暴力倾向,因此要加强网络立法,尤其是对网络上一些侵犯别人隐私和声誉的不良暴力行为加以严惩。在维护网络良好言论氛围的前提下,加强对极端网络行为的管理也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线上话语空间建构与线下动员—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与预警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HA005。
【注释】
①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