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旭东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以前有所放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之外,还源于我们正面临着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难题,就应当从深层根源去寻求方案。文章主要针对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学理性分析。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驱动转型 制度治理 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面临棘手困境和挑战,延续了前两年的增长下滑态势,创下1990年以来的年度增速新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弄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急病乱投医,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消极应对方式,必须要予以避免。
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瓶颈的根源所在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增长放缓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周期性的,二是结构性的,亦即因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导致的结构性变化。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有一定周期性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如产业升级、需求方式转变等问题。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中国还面临着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这才是导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的根源因素。
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发展驱动转型的问题。每一个经济体都要经过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及创新驱动。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的客观经济规律,要素驱动仅仅是阶段性有效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但这个驱动转变有赖于市场制度的完善,否则不可能成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要素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但不能再一味过多地依靠规模投入,而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尤其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金融制度方面的改革深化,使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大基本要素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驱动下自由流动、优化组合。
其次,更关键的是中国还面临体制转型的问题。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能否实现,关键还在于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型能否成功。与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善,长期以来以要素驱动、政府主导、国企挤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行业垄断加大、政府负债激增、产能严重过剩、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民间消费疲软等问题。
为什么追赶式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性不再
归纳起来,要素驱动红利衰减、政府主导动力下降及国企产能过剩挤压民营经济的追赶式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再加上政府施政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作为的问题以及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偏差,这五重原因的叠加导致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大幅度下滑,具体如下:
一是要素驱动红利衰减。要素驱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长远看,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在生产率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要素驱动易于导致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经济效益、低劳动力回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随着要素红利的衰减,以及国际贸易壁垒高筑、其他新兴经济体崛起等外在持续压力,这一发展模式显然无法继续推动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不过,由于区域差异、个体的生产力差异以及经济发展驱动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发展驱动转换不应一刀切或一蹴而就。许多地方政府过早、过快地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等使得一些产业主动或被动地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去,恐怕也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一大原因。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迭代、完全替换的过程,它反映的是占据主导驱动的变化,后一阶段同样需要前一阶段的高度发展作为奠基,原有驱动因素作为存量和重叠仍要发挥重要作用。否则,两头落空也会使经济增长失去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