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刘世锦:中国经济再平衡要过三关(3)

按照逻辑上来讲,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减产能。比如减20%、30%以后,供求平衡了,PPI就会回升,企业盈利就会好转,至少是好的企业能够盈利,这个行业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减产能并不是在优胜劣汰下关停企业,我们做过调研,现在减产能比较难的原因有几条:

第一,很多地方,特别是重化工业比较集中、产能严重过剩比较严重的地方,稳增加的压力更大。因为减产能才能稳效益,但是在这种场合,稳增长和稳效益是有矛盾的。第二,各个地方都是想让别人减,自己不减。因为这些行业供求平衡以后还有赚钱的机会。最后如果要减产能,对企业来讲难题也很多,比如说职工安置问题、社保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国有企业的问题相当突出,还有银行坏账的问题。

有人提议让僵尸企业退出,问题是怎么退出呢?我最近调研了一个煤炭企业,生产一吨煤的成本将近400块钱,卖200块钱,生产一吨煤大概赔100多块钱,但是停产以后问题更多。企业坚持下去,靠的就是银行贷款,所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非常关键。但是实体经济靠这种方式支持的话,也非长久之计。

所以我感到减产能的问题是中国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效益持续下滑,接下来就是金融风险加大的问题。但是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有效的办法。最近我们调研之后提出了一个配套的想法。从全国提出一个减产能的配额,各个省等比例发放下去,但是允许配额之间进行交易。同时给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可以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到社保基金,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对银行坏账,坏账指标还是要用起来,要给一套解决问题比较有效管用的办法,使减产能有一个有效的推进。

第三关,新的增长动力要能够形成,部分有效地对冲原有动力的下降

新的增长动力大概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所谓新的产业。但是我想特别强调一点,以后像房地产、钢铁、汽车这类能把经济带上去一两个大台阶的所谓大支柱产业,基本上没有了。所以新的动力可以形成,但是它对原有动力的对冲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完全对冲,那中国经济不存在增速下滑的问题。第二,转型升级,比如机器换人工以及绿色发展。第三就是创新,目前最活跃的就是互联网+。

但是这类新的动力有几个特点需要关注,首先是对冲率是比较有限的,不能有太高的估计。其次,它是一个新的要素组合,原有的要素很多不管用了,需要一系列新的要素。投资需要风险投资,要素的组合是不一样的。最后一点,这种新的增长点,大部分属于替代性的增长。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商业企业正在遇到困难,有些著名企业已经关门了,比如出现Uber、滴滴打车这些企业很好,但是出租车司机有意见了。

另外现在机器人替代人工也很快,但是机器人出来以后,人怎么办?所以替代性增长的一个特点实际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在提高效率,但是它会引发相当严重的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甚至是严重冲突。这对各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预期的增长动力,现行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超过以前。十个人创新,七八个是要失败的,最后成功的是少数。

另外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去那种指定技术路线、搞产业规划的方式,成功的机会几乎很少了。所以现在特别强调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我个人理解,市场就是让更多的人去试错。市场里大部分人都是错的,给那个正确的人创造了条件,最后产生出正确的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如果这个问题不落实,中国下一步创新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我刚才讲的三关,总结一下:第一,稳需求要进一步放开准入;第二,稳效益关键是要减产能;第三,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这个能带来多少量的新的增长空间,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关键是在转换增长方式,在提高效率,这是下一步真正经济具有可持续性和后劲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们有一个估计,从需求来讲,高投资见底很可能是在明年的某个时候,比如年中或者左右。但是如果减产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速度下来了,最后效益可能相当差。如果增长动力上不去,最后增长的模式和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所以下一步中国经济是会有一个底的,这个底有了以后,将来会有两种情况:第一,不一定稳得住,即使有底,增长速度低了,但是效益很差,甚至风险加大。这种情况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希望速度有所降低,将来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地增长。

如果我们把转型这三关过好了,中国发展的前景仍然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即使我们的增长速度将来6.5%甚至6%,它每年的新增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最大的,特别是当我们具有了创新能力以后,中国人的信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关键问题是这几关能不能过得好,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深化改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