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政治生态的话语体系与核心要件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两种话语体系——一种是学术语言,另一种是政策语言,对中国的现实问题都有足够的解释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通性。政治生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在于对政治生态核心要件的准确把握。党的领导、明确的目标、法治的举措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件。

【关键词】政治生态 话语体系 法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政治生态”的两种话语体系:学术语言与政策语言

“政治生态”一词目前被两种话语体系进行着解读。

一种是学术语言,主要是学术界借用生态学的一些概念,比如生态平衡、生态群落、生态多样性、生态链、生态圈、生态位等理论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政治现象,对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之间以及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之间所发生的系统的、连续的、交互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阐释,对政治主体的行为失范、关系混乱所导致的系统性失衡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套话语体系主要是政治生态学及其领域的学者在使用,在社会科学分类中,可以归为政治学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试图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发现和描述政治主体、政治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规律。

另一种则是政策语言,主要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执政危机,比如部分领域和区域出现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查处的腐败分子不是个别的,而是“窝案”性质的,具有集团性、群体性,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已经极大地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影响到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甚至影响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问题倒逼催生着执政党不断思考:出现这些问题是个人的原因、体制的原因,还是从政环境、政治生态出现了问题。这套语语体系常常将“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政治环境”等同。比如,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通过抓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来解决多年存在并日益恶化的政治生态问题。他在中央纪委全会中强调,“抓作风问题就要积小胜为大胜”,通过抓党风政风建设带动社风民风的根本好转。他说,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他还说,要“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重点谈了政治生态问题,强调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通过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和锲而不舍地抓作风反腐败,来实现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应该说,这两套话语体系对中国的现实问题都有足够的解释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通性。这种相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套话语体系针对的问题是“真问题”,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急难险重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就是依靠政治上的清明、干部的清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人们对物欲的追求、部分官员对权力使用的任性、部分党员群众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迷失,使中国的政治生态迅速恶化,干部的从政环境日益严峻。不管是从政治生态学的学科角度,还是从执政党的理论自觉、政策自觉,都必须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二是两套话语体系对问题的分析是客观的、科学的。两种话语体系都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来探讨执政党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围绕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行使而出现的制度性、体制性问题,以及基于上述问题而引发的民众的心理、从政的氛围、干部的心态甚至是心理暗示的问题,而不仅仅针对出现问题的个别干部的自身行为。三是两套话语体系对问题的解决都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政策话语体系的可操作性更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史无前例的工作力度,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将政治生态建设从危机的困局中扭转出来,不断引向正确的方向。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政治生态   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