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改善社会心态须提升“软治理” (2)

影响社会心态的关键因素是预期管理的缺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逐渐转型。经济市场化成为社会转型的强大推手,在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推动社会利益再调整、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使得不同社会群体获利机会变动,导致社会阶层发生多元分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差别显著扩大,部分民众在相互比较中压力倍增,生发出一些非理性社会心态。

201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系列评论,关注社会心态问题。其后,对社会心态的研究逐渐增多,出现一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有专家学者提出,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有不少消极方面,给社会平稳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有专家学者经过问卷调查,列举当今社会存在的典型社会心态病症。

各种不良社会心态背后是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是人们改善生活的期望未能实现,折射出经济发展成果民众缺乏共享,没能转化为提升民众幸福的现象。在社会现实中,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仍在一定程度存在,让人们倍感焦虑。和谐社会建设在局部地区以管控方式去追求,甚至压制正常维权,使得民众合理利益诉求难以表达,加之少数官员权力寻租、暗箱操作,从而生成了民众弱势认知以及仇官、仇富的心态。运动式治理导致政策措施调整频繁,人们无论遇上什么优惠政策都会感到自己吃亏了,各种不确定、不信任心态由此生成。政府推动的社会变革对所有人许诺以美好生活预期,但是,这种美好预期对所有民众而言,不能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达到。社会预期与社会现实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导致不良社会心态滋生的最重要原因。

预期是人们潜在心理动机和现实社会行为的中介,预期驱使下的行为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人们是理性的,会对自己行动的条件和后果进行预测,因此可以采取预期管理方式影响人们的未来预期,引导人们的心理及认知,调整、协同人们的社会行动,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善社会心态需要提升人们的社会预期管理

经济增长提高了民众的生活预期。但是,社会现实决定了民众生活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同时社会转型产生的资源再分配、利益分化中的不合理因素助长了非理性心态的蔓延。对此,引入预期管理是必要的。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推行“预期管理”、调整社会预期,正是看到了其对经济社会运行以及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作用。

提高对预期管理的认识,强化预期管理能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预期管理的认识,普及预期管理知识,提高政府预期管理能力,将引导社会预期放在重要位置,及时采取新闻发布、信息公开等方式澄清社会事实,及时回应民众期待,增进交流互动,推进政策制定执行更为完善,从而稳定引导社会预期,培养理性的社会心态。

夯实民生保障基础,稳定普通民众生活预期。实施社会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发展权益,是预期管理的基石,也是稳定民众预期的起点。要确保普通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红利,保障其合理的社会生活水平与社会生活形态。同时,确保普通民众的发展权,引导普通民众通过自我努力改变自身地位,强化教育优惠和就业扶持,确保其获得良好教育就业机会,以防止弱势群体出现失衡失望心态,稳定全体民众的底线预期。

把握不同阶层的利益期望,努力凝聚发展共识。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要采取阶层分析方法,对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不同阶层群体的心理期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有的放矢地对其利益期待进行引导,通过协商求取最大公约数,凝聚经济社会发展共识,引导形成共谋发展的社会心态。

推进普通民众参与决策,推动稳定预期的形成。扩大公众参与,让不同社会阶层及群体进入决策过程,表达其利益诉求,使得社会政策更为公平合理,以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和稳定性,使其最大程度保障普通民众利益。政策稳定为稳定民众未来预期、防治预期管理的不确定性创造条件,有利于民众形成对未来的合理预期及平和的社会心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社会心态   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