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政课是“中国制度专利”。事实上,西方社会的学校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更被当作“现代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最重要的机制”。美国各级学校都开设有美国历史、公民教育等课程,并将其归为通识课程。2014年7月美国上映的电影《少年时代》中,就有小学生上学前唱国歌、背誓词的场景。英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媒体报道,2015年年初,英国教育大臣摩根批评那些拿了政府教育经费、却传授一些不符合英国核心价值观的“特洛伊木马学校”,强调要将“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与数学、英语等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还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的设置冷嘲热讽,如果不是认识上的天真,那就是隐含着某种政治诉求。
直面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严峻挑战,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际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集中投射、迅速集散,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
首先,深刻认识各种社会思潮蔓延的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社会意识的兴起、演进,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及其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投射,是有迹可循的。当前中国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催生了各种社会思潮,并使其围绕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解构与重构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展开,折射出当前我们面临的多重矛盾。随着社会的变迁,它们表现出主导意识与大众意识交互引导、本土思潮与外来思潮交互渗透、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交互作用等一般特点,并在高校青年师生中表现出贴近世界、影射政治、运用网络、反映诉求等校园特性。
其次,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应该说,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活跃,既具有激励创新意识、匡正思维方式等积极作用,也具有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制造复杂局面,即利用青年的求异思维,向其提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异的价值观念、话语体系,打破原有的意识形态格局;消解主流认同,即利用青年的批判精神,通过质疑乃至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消解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抢占青年阵地,即利用青年的精神诉求,通过接近边缘群体、扶植积极分子,吸引部分学生认同其基本观点、加入其组织。总之,当前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极其活跃、手法各异,但实质都在于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与我们党争夺青年学生。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价值观念不去生根,非主流价值观念就会肆意蔓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任何态度上的轻视,自身理论上的贫困,“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客观上都纵容了其他思想体系对青年师生的影响,必然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主导权。
(作者系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