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曲青山: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抗战历史的重要讲话(2)

讲话辨析和论述了一个重大关系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需要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一个重大关系。习近平同志关于抗战历史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辨析和论述了这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战争是会给人民带来灾难的。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坚决反对战争的。但是,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因此,战争也就有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别。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的争斗,从性质上说,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一场战争,没有哪一方是正义和哪一方是非正义之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中、苏、美、英等同盟国为一方,以德、意、日等轴心国为另一方,是正义对非正义的战争。

反对战争,就要制止战争、消灭战争。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反对战争、制止战争、消灭战争,就要不忘历史。“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一切逃避侵略战争历史责任的言行,都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都是对世界人民的欺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战方能止战,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例证。

和平是战争的对立面,是由战争转化而来的。因此,争取和平就需要斗争。和平获得了,就需要维护和坚守,更需要始终不渝地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的牺牲不容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的成果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守护。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所在。为了和平,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讲话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新的论断

习近平同志关于抗战历史的系列重要讲话,既阐述和回答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也阐述和回答了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讲话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我们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搞好抗日战争问题的研究,开展好抗日战争纪念活动,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把握好政治和国际的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讲话,我们可以看到讲话深刻论述的一些重要内容和阐述的一些重要问题。讲话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关系,阐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和立场,阐述了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二是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三是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宝贵贡献。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进步事业的坚定维护者和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讲话还深刻论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提出了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对反思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习近平   重要讲话   9.3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