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胜利日阅兵的来历与演变
俄罗斯的阅兵仪式,除了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外,还有11月7日为纪念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而进行的阅兵。以彰显俄罗斯军队和军人大无畏的传统。
法国属于西方大国,在大国阅兵仪式中也比较典型。除了每年7月14日举行的国庆日阅兵外,一般在5月8日欧洲胜利日举行小型阅兵仪式。在这一天,法国总统在共和国卫队护卫下,首先在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旁的戴高乐将军铜像前举行献花仪式,然后前往凯旋门举行小型军队检阅仪式,并和二战老兵握手致敬。最后向凯旋门下的二战无名烈士墓献花,寄托哀思。阅兵仪式规模小而程序简单。
朝鲜阅兵仪式比较多,主要的在4月25日的人民军建军节,8月15日的朝鲜解放日(也称光复日)和10月10日的劳动党成立纪念日,其他还有7月27日的朝鲜战争停战纪念日等。朝鲜主要三个有阅兵式的节日,都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有关。朝鲜基本承袭了苏式阅兵的传统,同时又有其独创的成分,如将单兵武器射手单独编队。
印度没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的阅兵仪式,一般每年举行三次大规模阅兵,包括1月15日的建军节大阅兵、1月26日的国庆日阅兵和8月15日的独立日阅兵。
胜利日阅兵对抑制军国主义复活具有震慑作用
西方国家的阅兵大多数局限在仪式方面,规模很小,一般也并不展示新研制的武器和装备,因此更多地可以看作是在礼仪礼节上发挥作用,对抑制军国主义复活和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基本上不太可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俄罗斯和中国等这一类国家的阅兵,规模盛大,军容齐整,不仅展示了军队和军人的威仪,而且展示了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确有震撼内外的效果。作为军人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和自信心。对于普通民众,阅兵式所激发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凝聚力和安全感则更为巨大。
就国际效果而言,阅兵式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军力的一个极好机会,但是,也容易产生不同的效果。就中国而言,一方面是正面的效果,即展示中国军队良好的形象和强大军事力量,让敌对势力受到震慑而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负面的效果,即一些国家和媒体会借机大肆炒作,鼓吹中国通过阅兵展示“肌肉”,威慑四邻,借机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有个别国家,把中国阅兵和自身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搞胜利日大阅兵是为了牵制自己。很显然,这种对号入座,多少有些贼人胆虚的嫌疑。
而实际上,在八年抗战当中,中国军民伤亡达到3500万人,如果按照14年抗战算,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应该在4000万人以上。面对这样的民族苦难和民族牺牲,我们怎么能够不利用恰当的时机再加以祭奠和纪念呢?同时,也教育年轻一代不要忘记历史的苦难,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提高我们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自豪感,展示新中国建立以后伟大的发展成就。当然,这种展示本身,对于国际上一小撮右翼势力企图对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图谋,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压制和打击。让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与中国军队已经不同于过去。这种震慑的正面作用,将会发挥长期的效果。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国外胜利日阅兵闻思录》,《国防参考》2015年4月下,第8期。
责编/杨鹏峰 谭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