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及其发展趋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并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美军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并按照美国的意愿对日本进行了改造,其主要内容有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改造。前者就是要消除日本的专制体制,后者主要内容有解散日本军队、撤销日本军部大本营等与战争有关的机构、整肃和审判战犯、解散鼓吹军国主义的右翼团体等。从1945年8月美军进驻日本到1952年4月日本根据《旧金山和约》获得独立,经过美国的改造,作为体制及其政策的军国主义已经彻底覆灭。
首先,经过战后美国主导的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改造,日本建立起了权力相对制衡的民主体制,天皇及其天皇制虽然还存在,但是宪法规定天皇仅仅是日本国家的象征,天皇已经不可能影响日本的政治权力,而且除去天皇之外,在战后日本政治中真正发挥作用的首相及其内阁也很难实行专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设计使得任何首相都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与此同时,在战后的日本政治中,军人的影响几乎已不再存在。战后初期是根本没有军队,当然也就没有军人,即使是后来建立的自卫队,也仅仅是作为技术性的职业军人存在,丝毫没有政治权力,在战后日本政治格局中没有丝毫地位。因此,军国主义存在的政治基础已经被破坏,政治上的专制与军部的结合导致军国主义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其次,在战后的日本社会,和平主义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崇尚武力的传统已经变得越来越淡薄,尤其在战后长期和平环境下的富裕生活以及目前日本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现实情形之下,战争和暴力更是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反对。比如最近围绕安保相关法案的争论以及日本国民的反对声浪,就是因为担心该法案的通过将使日本有可能被拖入战争。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战后历届日本政府也不再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事务中基本上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战后的日本社会已经不具备产生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再次,国际社会正是由于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所以在战后不但通过建立联合国试图实现永久的世界和平,而且还通过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经济组织试图实现全球经济的相对一体化,以便消除国家之间的经济对抗,从而避免导致战争的爆发。尤其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即使面临经济危机,也已经不再是单纯一个国家的事情。越是有经济危机的时候才越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那种通过武力抢夺经济资源和市场的观念和做法已经不能被世界所接受。战后的日本,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崛起,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战时通过武力所获得的利益,因此日本没有必要再通过武力去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也可以视为是一场危机,但是日本反而更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和国际化度过这场危机,而并没有试图对日本的现有政治结构做重大的调整,或者希望出现一位带领国家走出危机的专制领袖人物。
总之,作为一种体制及其政策的军国主义在日本显然已经不存在了,而且要想重新复活也有相当的难度。当然,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军国主义残余却不能说已经完全消失,在日本社会,仍然还有人在鼓吹回到过去的军国主义体制,并不时地闪现试图恢复过去军国主义政策的苗头。如在日本社会总是有些人对过去的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鼓吹军国主义或怀念过去军国主义的一些活动也比较容忍,在经济长期萧条的状况下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也有所抬头,甚至日本政治的保守化、右倾化趋势也正在推动对和平宪法的修改以及不断强化军事力量等。这些政治上的变化都是一些危险的信号,不论从国际社会还是日本国内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有所警惕。不过军国主义的这些残余思想并非日本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诉求仍然是日本社会的主流,绝大部分日本人还是痛恨军国主义体制及其政策的,上述日本政府现有的一些政治行为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就是要恢复军国主义。
其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军国主义,在很多国家都同样存在。军国主义是导向战争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任何国家的军国主义幽灵都应该警惕和反对。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日本政府应对人民负责》,《人民日报》,2015年8月17日,03版。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