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民主治理模式比较分析(2)

参与式民主治理就是一种基于公民文化成熟基础上的民主治理形式,旨在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参与式民主治理通过鼓励公民以合法有序的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逐渐培养了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具有公共性的公民文化对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巩固是极为重要的。很多国家之所以出现“无效治理”,其原因不在于制度设计,而在于没有培养出与特定治理模式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作为实现民主治理的深层基础。可以说,对参与式民主治理最大的威胁来自“政治冷漠”。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从“战争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化,人们满足于个人的私人领域,满足于个人的发财致富,而对公共生活缺乏兴趣。现代社会,人们不再把参与公共生活视为个人的荣耀,在公共生活之外发现了广阔的私人领域,并在追求个人私利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彻底转变的现代社会,参与式民主治理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而远非是一种现实。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参与公共生活对塑造一个健全的公民品格是极为重要的。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的民主治理,主要聚焦在选举民主,但是,随着选举民主的各种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西方社会也在对选举民主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各种补救的措施。针对选举民主模式中公民参与越来越低的现实,参与式民主大行其道自然有其合理性;而协商民主则是关注选举之外的公民行为,试图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调和选举民主无法解决的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与这两种补救方式不同,多中心治理的模式则更注重从民主主体的多样性来理解民主治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单纯靠某一种理论其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实践中也是存在缺陷的。就民主治理理论而言,我们梳理了民主治理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侧重,难分伯仲。由于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我们很难绝对化地认为某一种民主治理模式是可以包治百病的。我们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现实的民主治理模式。

在当下社会转型期,不同的社会利益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在实践中具体采用哪种民主治理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民主治理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有序发展的手段,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在社会实践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注释】

①汤玉权:“论民主治理”,《唯实》,2010年第5期。

②佟德志:“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与趋势”,《人民论坛》,2014年5月中,第10页。

③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年第3期,第33页。

④Jorge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Westview Press, 2001, p.30.

⑤陈胜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9页。

⑥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36~37页。

⑦[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39页。

⑧李雪萍:“协商、参与:城市社区民主发展主题”,《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71页。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模式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