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长效动力机制构建(2)

加强体制建设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限制公权扩张与进行公民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想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长效动力,因而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评价机制建设,加强决策机制与程序机制的执行,不断完善选举、监督以及责任机制,这才使得民众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可能,也才可能把民智民力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

一方面,建设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公共权力的决策权事关公众的权益,因此在政府进行有关决策时,应该让可能会受到影响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决策当中,保证公共政策不侵害公众权益,实现决策的公正化与民主化。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较为理想的决策机制应该是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认证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模式。构建民众与政府的互动机制,决策的彻底出台与执行应该就经历公众参与、回应与互动的过程,对于新出台的决策应该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综合分析公众的反应,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坚持举行听证会制度,保证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

另一方面,政治透明化建设。进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治透明,是公众参与决策与改革的前提,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也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权是社会公民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而产生的,其有权获得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政治信息,这包括立法信息、政策制定与实施、政府行政预算以及公共开支等。政治的透明化包括政府运作过程的公开与透明,明确政府运作的各项程序,使得民众能对政府运作进行监督,保证其行政公开、公正和合法。政治的透明化还包括选举制度的完善,选举制度是公民表达自身意见,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方式,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对公权的监督与约束。公民有权选举出他们认为可以胜任公权职能的代表,这也是一种政府权利与公众的互动。同时应该完善选举的程序,及时公布选举信息,保证选举的程序性公正与透明。

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一方面要建立一定的利益诉求平台。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也是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因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效动力之一。政府应该建立一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让每一个阶层都能通过正规渠道,顺畅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社会底层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来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它传达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声音,因而提高弱势群体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能够有效地表达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利益诉求,有助于相关组织了解民意,收集信息,为科学的政治决策提供依据。

完善党自身建设。党把握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领导着政府发展,与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自身也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

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理顺党与政府的关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逐步进行了党政分离,这并不是意味着简单地将党政分开,而是要改变党政权利的运行方式。党对于国家政府进行领导,并不意味着党要诸事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管理之中,其对于政府的领导更多的是纲领性、方向性的领导,具体方式是将国家的纲领政策与意志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以此来实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这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党政分离,使得党从执行者的角色中脱离,使其有更多精力去总揽全局,并变为一个监督者角色,这样党才能更好地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和推进。

另一方面,调整好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的领导者,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党与社会之间就是简单的管理与服从的关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党要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调整好与社会的关系,这才有利于吸取社会力量,使之成为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具体来说,党在工作中应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回应,引导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鼓励非政府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形成强社会—强国家的管理格局,社会自治力量得到正确的引导,其才能够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为社会公共事业做出贡献,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正面力量。

(作者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

责编 /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体制改革   中国   机制   政治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