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价值认同视域下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

【摘要】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在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认同情况,以及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状况,对于实现其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提升我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价值认同理论 公民 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G91      【文献标识码】A

志愿精神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观念,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①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和组织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总结,又上升为一种志愿精神,并凝聚成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以志愿精神来引导公民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取向,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探索,它能够促进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友善的社会氛围。

为了解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笔者选取上海、山东、河南、深圳、四川、新疆等地城市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0份,回收率达到92.20%。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发现,我国公民在志愿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民对志愿精神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培养公民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路径提出建议。

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民对志愿精神认知不全面。根据对所选取的各大城市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调查显示,只有11.7%的公民系统学习并掌握了志愿精神,86.5%的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涵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对志愿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认识很不充分。同时,有51.9%的公民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助人自助的行为,有45.8%的公民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等同于学雷锋活动,是义务劳动。还有一些公民认为志愿精神就应该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只要有利己动机的存在就不是志愿精神,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初期应该允许合理利己动机的存在,从而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公民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都说明了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还有很大欠缺。

调查显示,91.8%的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理念,并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精神。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公民能够便利地接触各类思想,其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的消减,有些公民会逐渐退出志愿者行列,为的只是一时的兴趣,没有真正的把志愿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公民在面临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工作压力面前,更容易忽视对志愿精神的坚守,说明了我国公民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选择上更趋务实,导致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更多的停留在情感认同上,从而产生了与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没有达到知行合一。

志愿组织制度不健全,活动领域狭窄。青年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占到志愿者总数的59.7%,随着时间的增长,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骨干在工作压力面前,往往会选择退出志愿服务活动,造成工作断层现象,对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同时,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受到经验、经济能力等限制,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于为大型赛事提供服务、服务社区孤寡老人、扶贫支教等。为大型赛事、会议提供志愿服务能够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会随着赛事、会议的结束而降温,趋于平静,很难持续下去。我国公民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要深入实际、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就必须改变志愿服务活动的事件化、形式化的呆板印象。

最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往往不能给予志愿者应有的反馈及帮助,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抱着一个热忱的心,不求物质回报,但是必要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实现公民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最终还能满足其个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视域   公民   认同   价值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