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浅谈高校文艺活动的现状与提升

—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导向

【摘要】习近平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及其发表的讲话,为中国当代文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高校文艺活动承担着高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双重功效,但当前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以讲话精神为关照,全面、客观分析当前高校文艺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 文艺活动 现状与提升 文艺座谈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也需要有新的方向和动力。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与来自影视、文学、音乐、戏剧、曲艺等各界的代表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随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讲话精神的热潮。对于各大高校来说,一方面文艺活动离不开高校教师及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是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是文艺传播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文艺活动也是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实现育人功能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讲话精神,并以此为关照,全面、客观分析当前高校文艺活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升校园文艺活动品质,歌颂真善美,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实现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效。

充分认识高校文艺活动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文艺活动是反映和构建高校师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①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丛生,各种社会观念激烈碰撞,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方净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充斥校园,国外敌对势力也从未放弃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文艺活动就成为构建师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抓手。

高校文艺活动是对高校师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展示和提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职业理想的确立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影响深远。高校文艺活动以舞蹈、歌唱、小品等丰富的形式为载体,将社会倡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融入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文艺活动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在校园之内,网络、微信等便捷媒体技术的传播应用,青年学生利用文艺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投入,整个社会对高校发展的关注,也使得高校文艺活动的影响不限于高校内部,而是能够对整个社会优良风气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文艺活动是激励和感染学生、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形式。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了文艺“为了谁”的问题,提出“不能在为了谁的问题上产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②高校文艺活动同样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方向,规范内容,创新形式,释放文艺的活力。

对于高校来说,它的一切活动和教育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育人作为自己的目标。高校文艺活动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尤其是精神和文化需求,孕育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学生可以在学习之外,以兴趣、爱好、特长为出发点去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获得精神愉悦,得到心理慰藉,兴趣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展示,进而提升其艺术品位和人格追求,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此外,高校文艺活动具有的群体性特征,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些优秀的校园文艺作品,能够在学生中间产生深深的同感和共鸣,这些共同的感受,又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情感认同,增强学校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向上的合力。

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和客观需求。对于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凝聚人心、激发创新的持久动力。文化对人的培养和熏陶往往是润物无声,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文化做支撑。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艺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文化环境支持。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和途径。优秀的高校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以及高质量的高校文艺作品的影响往往能够渗透到更大的社会范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习近平   座谈会   文艺活动   导向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