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陕北民歌充满了“悲剧性”色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民歌传唱和创作生态失去传统生存“语境”,新环境下,民歌创作者在遵循传统优良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变”与“守”的方式对民歌进行改变和创作,使得民歌反映当下人民的生活,在语言、曲调、思想、审美等方面与时俱进,实现新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民歌 创作生态 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陕北历来是文化之胜地,民歌之摇篮。陕北民歌有着至少产生于元代的歌词,至少传唱了八百年了,可谓源远流长。①陕北民歌是一部黄土地的史诗,是陕北民俗和民间生活历史的见证,其歌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从中可窥知陕北人民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各进程的活动,颇有史料价值,所以有“不了解陕北民歌,就不了解陕北劳动人民真正历史”之说。在漫长久远的历史长河中,陕北民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声调高亢嘹亮、慷慨激昂,调式特点多样,唱词质朴,句式稳定,修辞工整。而其特有的生存的时空环境成就陕北民歌饱含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悲苍”腔调,成为陕北沟梁丘壑、茫茫无际的黄土地最为形象的代言。陕北民歌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与陕北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处处关联,又与人们的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反映着陕北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成为一部陕北地区的苦难史;另一方面,全部民歌中占有绝对数量(70%以上)的反映爱情、婚姻的“情歌”和“酸曲”,大多数充满“悲剧性”色彩,所以又可以说陕北民歌是一部陕北人的爱情悲剧史。②正因为如此,陕北民歌在陕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承载着陕北人的艰苦且不屈精神,彰显着陕北黄河和黄土地的魂,以及几千年沉积在这块黄土地上厚重的黄河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陕北民歌的产生与传唱
陕北民歌的兴起与它所具有的功能分不开的。它能叙事、言志,亦抒情,笔者认为陕北民歌最大的作用是慰藉。地理决定论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造就特殊的人文环境。陕北地区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落后封闭,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而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理地貌,使得陕北高原不是一个纯粹的农耕文化区,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以农耕为主、农牧并举、农耕与草原文化相兼容的地区。③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特殊的民族聚落构成的民性,形成了陕北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方式,而民歌则是这种生活方式最为重要的“佐料”。在劳动中、民俗活动中、情爱中、赶脚中、揽工中都生成了丰富的民歌,民歌“唱的精神、干得起劲”、“爱恨情仇,都随歌流”。就这样,陕北劳动人民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中的无奈、忧愁、情愿、爱恨、见识等都付诸在民歌中,或诉说、或吆喝、或斥责、或交流,都是慰藉自我。陕北民歌不事先谱乐,因而其调为心调,表达歌者当时的心情,它不事先写词,因而其词为心词,描绘歌者现实生活中的遭遇。④陕北人坚强而乐观、纯朴又直率,遇事而歌、随情而唱,信天由性、想唱就唱,如此,造就了陕北民歌无名氏的集体创作机制,也造就了人民群众和个人皆能传唱的形式,也使得陕北民歌具有大众、随性、多变、非专业等特征。
陕北民歌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陕北民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表达上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生活气息。它源于民间,传唱于民间,是陕北劳动人民自己的歌。由于有民间社会丰富“生活文化”的源头和依托,尽管民间几乎没有专门的创作者(作词者或作曲者),在早期陕北民歌却是遍地开花,歌声此落彼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能源资源的开发,陕北地区迅速地富裕起来,今天的陕北城乡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物质的发展与快节奏的新生活方式使传统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群众基础,迅速地衰落下来,传统民歌出现消逝的趋向。在农村地区,年轻人中十有八九不会唱陕北民歌,一些人并不爱听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反映的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涵,有非常多的落后的、封建的、消极的内容。而当下陕北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风俗发生了改变,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思想观念出现变迁,传统的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复存在,民歌逐渐失去了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需要民歌了,民歌失去了传唱的机会,尽管一些人去“KTV”唱民歌,但是这些民歌基本上都是老民歌,内容与时代相去甚远。民歌失去了传统的功能和意义,人们丧失了创作民歌的动机和冲动,除了个别的“专业歌手”,大多数新生代陕北人都不会唱陕北民歌,加之,社会商品经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现代娱乐的多样化,人们对陕北民歌也失去了兴趣。如此,民歌的创作的“生态”基本解体,一下子成为无源之水,它的生存陷入困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