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时期形成了对艰苦奋斗大众主体的新认识,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艰苦奋斗需要以大众为主体,农民是大众主体中的主要力量,是大众主体的基本原因,是大众主体的历史借鉴,中国共产党是大众主体中的先导力量。由此,中共局部执政的延安时期推行艰苦的带有普及性特点的针对大众组织、宣传和教育政策,以动员大众主体团结奋斗。
【关键词】艰苦奋斗 大众化主体 新认识 新政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延安时期是中共历史上的特定时期,该时期对艰苦奋斗主体的新认识及推行的新政策显现其大众化特色,是当今执政党及学人汲取精神正能量的源泉。
延安时期对艰苦奋斗主体大众化的新认识
争取抗战胜利的艰苦奋斗需要以人民大众为主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十年内战的考验,遇到更为严酷的国际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东北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上海事变,百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发起的对华军事入侵,终演变为日本一家独大的全面侵华战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民族化、国际化特点决定抗战奋斗主体的大众化特色。由此,延安时期中共对奋斗主体的认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毛泽东当年论及中国抗日的持久战尤为强调民众的团结奋斗才是胜利之本,全面抗战与片面抗战的区别正在于是否组织最大范围的民众一起抗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还有什么大山挖不平呢。中共对奋斗主体大众化认知的转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看待历史和现状的结果。
农民是大众主体的重要力量。中国以农业大国著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勤劳智慧,富于创造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农业社会发生发展最宝贵的物质力量。土地问题历来是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无论政权正常运行还是更替,无论民族征战还是藩镇割据,无论古代士工兵商还是近代初期工业资本,都与争取大量农业人口和土地相关联,少数只顾劫掠人口的边疆政权不能长久。据此,中共延安时期坚信,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主张,农民必能成中国革命主力军。
大众主体的基本原因。从现状看,外国资本借炮舰之力造成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贫穷与落后、分裂与压迫、战争与饥荒,却使自己盆满钵满势力疯涨,由分赃不均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对华掠夺紧密联系。依附于外国资本的社会阶层,其代表被扶植为政权参与者,分得一杯羹,成为汉奸帮凶势力。遭遇挤压的民族资本和知识分子群体实力软弱,生存艰难。身受三重剥削压迫的工农劳动大众,劳动时间之长、条件之恶劣、收入之低是世界少有的,其生活水平之差、寿命之短、受教育程度之低的状况世人皆知。延安时期,毛泽东等人所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揭示了当年在外国资本的冲击下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劳苦大众血泪斑斑的生存状态。范文澜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记述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联合满清封建统治者,实行超经济剥削,发动两次割地狂潮,先后引起一系列人民革命运动及内部改革的情形。胡绳写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揭露近代中外统治者在争夺中国政治和经济资源的斗争中狼狈为奸的基本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