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教育激励方法探微(2)

推行民主激励,激发士兵忠于革命

中国在长期封建专制制度下形成了浓厚的等级观念,层级特权、封建专制等制度抹杀了上级对下属应有的尊重。工农红军的军官多数是从旧军队转过来的,残余的旧军阀习气非常严重。不平等待遇致使官兵矛盾大,士兵在军队中没有归属感,对革命没有积极性,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管理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组织中占优势是冲突、争吵和敌对情绪,那么整个组织就是消极的心理气氛,其成员在组织中就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很难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使军队营造出积极气氛,调动士兵积极性,毛泽东通过深入研究士兵的思想状况,察觉问题症结后,在军队内实行民主政策,并在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在这种政策下,“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⑤士兵和长官之间的主要矛盾消除了,军中的敌对情绪也减少了,军队战斗力得到增强。

此外,现代管理学认为,提供和创造机会让成员参加组织管理,可以形成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可以进一步满足成员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设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个人参与群体管理、监督军官可使士兵感到自己是有价值、受人尊重的人。这种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忠诚度及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团结感,使他们的行为、情感、信念都与党的革命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成强大合力,激发出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

实施利益激励,促使群众拥护革命

井冈山的群众大多是农民,尤其是贫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严明的纪律维护农民的利益,而且还处处为农民谋利益。井冈山时期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是维护当地群众利益的一项措施。1927年9月,红军到达永新三湾村时,毛泽东针对有些官兵挖老百姓红薯现象,制定了“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⑥的行军纪律。1927年10月,为和井冈山群众搞好关系,毛泽东在荆竹山颁布“三大纪律”。1928年1月红军占领遂川后,出现烧房、借老百姓门板和稻草不还等现象,毛泽东又颁布了“六项注意”。1928年4月,红军在桂东沙田时,经常出现烧杀行为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毛泽东除了颁布这些纪律,而且还要求严格执行。部队每到一处,都要严格检查这些纪律执行的情况。1928年8月,红军从桂东返回井冈山时,在行军途中,有些士兵因为饥饿掰了老百姓的苞米吃。毛泽东知道后,就地对官兵们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并亲自在一块牌上写道:“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们的苞米吃了,违犯了纪律,现在两元钱(光洋)埋在土里,请收下。”⑦

部队严格的纪律深深地打动了当地群众的心,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就充分说明了这点:“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⑧此外,毛泽东认为,要得到群众拥护,就要真心实意关心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因此红军每到一个地方,毛泽东都要带领党员官兵帮助群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修路、架桥、修房子、救灾、治病及挑水、搞卫生等。”⑨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时时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处处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才让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贫苦大众的党,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党,进而激发他们认同和拥护革命。

使用尊重激励,感化俘虏投身革命

毛泽东不仅用激励方法调动士兵、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也用其来感化俘虏、调动俘虏革命积极性。1928年2月,红军在新城俘虏了100多名俘虏。在返回茅坪途中,红军战士和宁冈农民不仅打骂俘虏,甚至出现枪杀俘虏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毛泽东制定了优待俘虏的具体规定:一是不许打;二是不许骂;三是不许搜腰包;四是有伤的给予治疗;五是愿留的吸收参加红军;六是愿回家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

宽待和释放俘虏的政策,不仅打破了敌人所谓的“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而且引起了国民党士兵和没有出路的下级军官的注意,自动投红军的日益增多。优待俘虏政策的威力,使赣敌第九师师长杨池生惊叹这种办法有“毒矣哉”。留在红军队伍中的俘虏兵待遇和普通士兵一样,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军队内部的民主政策使俘虏兵感到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有天壤之别,个体受到了尊重,使他们对革命事业有认同感,对军队有归属感,所以出现“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⑩这一现象。

通过行为激励,带动军民高昂斗志

领导行为对下属有很强的影响作用,领导者可通过暗示作用、榜样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不仅与官兵一起吃野菜、喝南瓜汤,而且极力节约生活资源。在茅坪八角楼时,毛泽东为省油,晚上多数时间只点一根灯芯,而根据规定他可以点三根灯芯。

此外,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毛泽东还经常拿自己珍贵的物品救济别人。当他住在贫农谢槐福家时,把新领的棉衣给谢槐福御寒而不顾自己只穿两层单衣,谢槐福为报答送一担炭给他驱寒,而毛泽东把炭转送给了一位孤寡老人。毛泽东、朱德在组织红军挑粮上井冈山时,不顾官兵反对,亲自带头背粮、挑粮上山。领导们的这种行为模范作用在士兵中产生了强烈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人格力量,干劲更足。

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各级共产党人,处处率先垂范,以真情感召湘赣边界军民,激发红军战士高昂斗志,才使党和军民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不朽篇章。

(作者分别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讲师;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④⑤⑩《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第64页,第65页,第65页。

②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1页。

③刘孚威:《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⑥何一成,杨湘川:《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5页。

⑦[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⑧阎永雪:“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及作用”,《党的文献》,2001年9月,第82页。

⑨唐天际:“安仁农军上井冈山”,载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47页。

责编 /于岩(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井冈山   毛泽东思想   时期   方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