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冲突理论为把握和分析冷战后的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在阿尔温·托夫勒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基础之上,文章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未来走向则是在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寻求最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明冲突理论 文化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冷战结束后,以弗朗西斯·富山等为代表的学者把苏联解体看作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历史性终结”,对应的则是资本主义标榜的自由民主在全球范围取得普遍性胜利,但是塞缪尔·亨廷顿把这看作是一种“和谐的错觉”。他认为这种“历史终结论”所体现的和谐世界范式其实无法将冷战后世界的现实状况解释清楚,因此,新的理论要想适应冷战后世界的发展现状,必须建立一个新的范式来对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发展进行解释与预测,把握人类文明整体的前进方向,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明冲突理论应运而生。阿尔温·托夫勒针锋相对地指出了“和谐的”普世文明的存在。
尽管如此,两人都把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文明的差别会在交流和发展过程中引起冲突,而且还可能十分激烈。他们这种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了来自不同文明的影响。文明的相互冲突与并存在解构部分既有的中国文化发展观的同时也在形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从社会结构特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文化革命和建设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