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高校课程开发需走出“小农经济”

作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团队成员 顾骏

“大学通识课的本意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在学生潜力实现中的助推作用。但从策略上说,这是一种‘散弹打飞碟’的思路。尤其是在‘小农’式的课程开发模式中遭到完全挫败:以教师一个人的专业所长来面对广大学生发散的兴趣点,要击中目标谈何容易?有见过用狙击枪打成群麻雀的吗?”

上海大学于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开的设新型通识选修课“大国方略”,只经过两个学期的课堂教学,选课结果是“人满为患”。

一门新开的课程能短时得到大学生广泛欢迎,不只是因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更值得探讨的,是这门课程内含的开发模式。

教育界的人都知道,上好一门课,受益的是一个班的学生;而开发好一门课,受益的将是选这门课的源源不断的学生。

自从“大国方略”受到追捧后,有个声音一直伴随其左右:这门课程的开发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可复制、可推广?

走红的“大国方略”也承受着质疑:如此高的教务成本,课程如何为继

“大国方略”在上海大学学生的课表上属于面向本科生的通识课。所谓“通识课”,顾名思义,就是为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提供多样性选择的课程,不求深透而求广博,但广博中又必须设有通向专业学习的通道和路标。

从今天来看,比起这门课的高人气,其课程开发模式更值得关注。“大国方略”改变了一位教师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采取了上海大学独创的“项链模式”,即集中不同专题上学有专长的教授,各讲一段,借助课程内在的逻辑线索,形成整体的教学效果。

“大国方略”课程开发团队共有10多位教师,而一堂课上最多时会出现4位教师,联袂讲课。授课教师众多还只是数量,其参与者基本都是各学科的知名教授和骨干教师,质量更非同一般,而教学成本之高,显然超乎教务的想象力。

为此,即便“大国方略”教学效果极佳,但质疑声始终不断,“如此不惜工本的教学模式,真可持续?”显然,这样的质疑与其说针对“大国方略”课程,毋宁说针对“大国方略”的课程开发模式。毕竟,再好的课程,如果后续难以为继,都不免有作秀之嫌。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小农经济   课程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