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优势更明显
今年25岁的洪煜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以下简称“九江石化”)工作已4年,尽管身着工厂统一的浅蓝色工装,但这个戴着大黑框眼镜的90后,出现在员工平均年龄为47岁的企业中,仍显得与众不同。
2011年9月,洪煜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动画专业毕业,入职九江石化。目前,他是九江石化党委工作部宣传科工作人员。
在入职前,他也曾有过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在九江这个小地方,自己能否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入职后,洪煜发现自己“赶上了好时机”。
自2013年8月打下第一根工程桩以来,九江石化的800万吨/年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环境的改善、企业的发展,给他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他“感觉更有奔头了”。
据九江石化总经理覃伟中介绍,针对近5年入职的大学生,九江石化实施了“青年人成长路径规划”培养战略,为每个毕业生量身定做了适合他们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在“轮岗”过程中,洪煜不仅了解了九江石化各个部门的运行情况,还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支点”。这个“支点”让他有了“撬动地球”的兴奋。入职第一年,洪煜参与了一线导班、装置运行、外操、巡检等工作,并于2012年12月,进入党委宣传科,负责九江石化的网络宣传工作。
像洪煜这样“在小地方找到发展空间”的例子很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2015届毕业生张武龙,在同学眼里拿offer拿到手软,他可以去当北京市的公务员、新疆的公务员、河北保定市的公务员、陕西西安建设银行3家分行的业务员。同学们认为,北京市的公务员肯定会是他的不二选择。但是,张武龙的决定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他最终选择了河北保定市一个区县的编办岗位,而北京的公务员,是他第一个pass掉的岗位。
“在北京上了4年的学,一直很难喜欢上这个城市,生活压力很大,也没有归属感。”张武龙说。大三暑假的时候,他在一家金融类的公司实习,每天早上6点多挤地铁去上班,下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最终,张武龙决定放弃北京。“我更愿意把北京当作是上学、旅游的城市,而不是工作和居住的城市。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感觉在北京发展也没有多大优势。”张武龙说。
小地方宽阔的平台和自己凸显的优势,让像张武龙这样的毕业生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2015届毕业生秦磊认为,现在“北上广深”很多领域的人才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大。而随着交通、网络等的不断发展,二三线城市在很多方面的优势会得到凸显,甚至不比“北上广深”差。所以,他在就业时,选择了南京的一份工作。
同时,二三线城市因其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也逐渐成为北上广深一些大公司业务扩展的区域和人才争夺的新阵地。北京一家本土成长起来的建筑企业,就因其在周边省市业务拓展的需要,把校园招聘的重点区域逐渐转为天津和河北地区,而这些地区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发展背景下,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