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招生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但由教授来组织命题和面试,可能是我们一个想当然的误解。
近年来,随着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的全面铺开,中国大学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完全蜕化为一项不需要任何智力投入的程式化操作,仅凭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的确如此,只要认识名字和数字的孩童就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大学招生录取工作——又怎么可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呢?与此相比,美国大学的招生却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除了招生办公室内部工作人员外,外围人员——包括面试官和阅读者,对于招生的核心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受招生办公室或雇佣或聘请或义务为其工作,并不能决定某一学生是否能够被录取。至于最终决定录取某个学生的因素是什么,除了录取委员会之外,其他人均不清楚。为了防止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不只中国才有——招生政策几乎年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虽然偶尔也能够在网上看到一些人披露担任大学招生官的体会——在法律允许解密的情况下——但内行人都知道,这些指导和建议不仅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有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二,录取学生的决定是招生委员会独立做出的。在许多顶尖大学里,招生委员会的主要构成是招生办公室核心成员。我原以为,在美国大学招生中,教授是最重要的群体。一方面,按照美国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在招生这类重要事务上,当然应当由教授说了算——国内某些学者也正是这么说的;另一方面,中国大学这几年的自主选拔录取工作,主要由教授来组织命题和面试,决定是否将某一学生作为提前录取的候选人,以此体现选拔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谨性。事实上,这可能是一个想当然的误解——至少对于某些大学来说,教授在本科招生中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力。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美国同行告诉我,在研究生招生中,教授所起的作用很大,甚至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本科是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招生目标是要选择那些能够和本校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相匹配的优秀学生。教授也许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但这种专业性权威却恰恰有可能会损害他立足于招生全局对学生的判断力,学生在某一领域——这一领域是教授所熟悉或不熟悉的——表现出来的能力也许会遮蔽他的双眼。因此,在这些大学里,招生必须要由专业化的招生专家来完成,教授反而被排斥在外。
第三,进入招生季之前,招生办公室会组织专业化的培训。比如,全美最顶尖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都会对阅读者进行长达两个星期的培训,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阅读评估时的误差。在有些大学,招生甚至是一门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科学选拔人才的交叉学科。建立在如此高度专业化基础之上的大学招生,其精度和准确度当然都是惊人的。
美国也有无标准、凭感觉招生的顶尖大学,但他们以校友面试的方法,来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和生源质量。
上述情况让我以为,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都是集科学性严谨性于一身,即使没有将所有的标准量化,至少也不会跟着感觉走。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比如,全美最顶尖的文理学院之一威尔斯理女子学院(赫赫有名的宋氏三姐妹和冰心都毕业于此)的招生完全没有任何标准,纯粹依赖招生委员会的主观感觉。进入招生季之前,大学也会组织培训,但相对简单,只就一些大的原则和法律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做出必要说明。我对此很不理解。威尔斯理学院招生委员会主席步起跃教授告诉我,所谓标准,本来就不一定科学。如果你能够提出一条标准,理论上一定会有相应的东西来挑战它。我质疑说,我所了解到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似乎都是有严格标准的。他笑着说,你访问的大学都是以男性职员为主的吧?大凡相信明确标准的多是男性。但威尔斯理学院是一所女校,80%以上的职员是女性。女性的特点是相信直觉,认为看不见的直觉比看得见的标准更可靠,也更有效率。无标准恰恰就是威尔斯理女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标志。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多样性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怎样才能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和生源质量呢?美国顶尖大学的回答是校友面试。近年来,由于华裔学生申请数量剧增,美国本土也有越来越多的中介机构从事大学申请材料的指导包装工作,导致大学对申请材料的可信度有所下降——不只是针对中国学生——因此更加依赖校友面试。事实上,美国大学采用校友面试的方式人所共知,但对于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却未必清楚。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校友的公正和诚实呢?步起跃教授说,采用校友面试是因为校友最了解自己母校的文化,因而能够结合在学校的教育和毕业后工作生活的体会帮助学校寻找和这种文化最相匹配的学生。我问他,如果校友不诚实怎么办?他盯着我看了很久,缓缓地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我们相信我们的校友。她们是我们亲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诚实的。威尔斯理100多年的历史也证明她们是诚实的。听到这番话时,一股凉意直冲胸臆,令我几乎喘不上气来:对自己所培养的人具有绝对的信心,这是何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难道不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吗?
今天,中国大学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综合评价系统”不是也不应当只有一种模式,尤其不能为了综合评价而进行综合评价。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和具体内容的“综合评价系统”。否则,徒具“综合评价”形式,有可能带来的反而是混乱,甚至会成为反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者攻击的靶子。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