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互联网文明与教育制度转型(2)

互联网文明与教育制度转型

教育制度转型的本质就是要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制度。互联网主导的文明形态转型,社会的教育关系正在从纵向结构主导转向横向结构主导,形成由民众创建的自下而上的新的教育制度系统。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系统使原本那种由精英控制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教育制度系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促使教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组织以及管理的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制度转型就是对这一变化的一种回应。

就教育生活方式来讲,它涉及到人类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回答的是人类怎样教育、怎样生活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就极大地拓展了包括教育生活方式在内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延伸了人类的视野,网络社会的发展,推进着人类主体精神的解放。既然“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性与网络社会成员教育生活发展的阶段性保持一致,网络社会成员的教育目标与任务保持一致”,那么,从教育信息与知识共享到教育意义共享,再到教育精神共享,这种多维的融合、渗透与叠加,便成为互联网时代人类教育生活的旨趣。随着传统社会化机制的式微和网络社会化的扩张,社交网络与人类日常生活世界的交汇,人类的教育生活方式及其制度将在其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袪魅化和去殖民化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回应。

从实质上讲,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信息时代进程中人的思维方式发展的一个独立的阶段。这种思维方式具备有学者所总结的“多元互联性、创新超越性、开放共享性、虚拟数字化、复杂系统性、未来性等特征”⑤。这种变化,使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信息筛选、过滤、储存等的处理过程。例如,互联网文明中常使用的超文本和超链接技术就使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趋于多元性和分散性。再如,BBS和聊天室的实时互动性、电子邮件与物理邮件的时空与信息的超越性,也将使教育主体间的思维能够实现实时互动,并将教育的思维与信息的传播、消费和交流结合为一个虚拟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过程。

互联网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不仅仅是人类交流信息的工具,它同时形成相应的网络组织并引发社会组织与治理的变化。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把从等级制度到网络组织作为人类生活改变的方向:“等级制无法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这迫使人们互相进行交流,而这就是网络组织的发端。”⑥教育的网络组织类型可分为传统的网络化、新型的网络化以及泛化的网络组织。其中,新型的网络组织和泛化的网络组织,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组织及其管理方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组织的是大众参与到教育知识设计与再设计、生产与再生产之中,而这种设计与生产综合考虑参与者利益所体现的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民主化,包括了一种把知识、信息编码的民主的理性化战略与对知识、信息技术机构的选举的控制之间的合并。这样一种深层的民主化将会改变教育组织的结构与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组织与管理将从部门式或职能式的命令控制,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和管理的方式过渡。这种组织与管理表面上具有传统教育组织的基本要素,但其管理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管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还可以是教育的经营者,如商业性或非商业性的网站。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单元,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教育都以强大的网络支持为背景,教育组织及其管理的社会化将得到加强,同时也加强了教育组织与管理的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将得到充分展现,乃至“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组织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概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制度转型,不是通过革命、战争或暴力促成的,因为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暴力都无法真正改变人类生存的时间和空间范式,也不可能造成人类文明系统的变革。当前,中国的教育制度转型已经开始,转型的模式不是通常我们想象的那种“教育改革”和“教育民主化运动”,而是体现在人的教育生活方式和教育运行的持续改变之中。教育制度转型的动力不是来自“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争论和讨论,而是来自民众拥有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力量,来自民间自组织的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注释】

①周大鸣:“论文明转型及其未来的方向”,《人民论坛》,2010年第35期,第11页。

②[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2~33页。

③尚俊杰:“教育流程再造—MOOC之于高等教育改革”,《北京论坛论文集》,2013年,第244页。

④[美]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陈家刚,程佳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⑤常晋芳:“网络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第五次大变革”,《理论学习》,2002年第1期,第46~48页。

⑥[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

责编 /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文明   互联网   制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