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村留守老人情感与精神需求困境破解(2)

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策略与建议

政府从宏观层面上,营造有利于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的社会氛围,建立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政府支持系统。首先,留守老人是中国二元结构下的特殊群体,因此,要解决留守老人诸多问题,还须破除中国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就短期规划来看,应着力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能在空间上缩短务工人员的迁移距离,使其离土不离乡,便于他们更好的照顾父母。

其次,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及相关赡养政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完善的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不仅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当代老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为所有中国人的未来谋取福祉。

发挥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社区支持系统。首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社区开展有利于丰富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的文化活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根据这一指示,结合本研究,社区可免费增设老人健身房、老年活动室等,为留守老人的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提供平台。同时,针对留守老人的年龄需求,还可开展有意义的公共文化活动,如联络“文化下乡”、组织广场舞、扭秧歌、打拳等。

其次,动用民间社会力量,增配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老人群体,定期开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重点帮扶有困难的老人。一方面,使他们能积极适应子女迁移后的新环境,减少对子女的精神依赖;另一方面,让他们能追求新的精神生活,做到精神上的独立与自强,发挥余生的自我价值,这才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重塑孝道文化,建立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家庭支持系统。家庭是留守老人活动的第一场所,如果家能为其提供愉悦的生活环境,对满足其精神需求必不可少。因此,建立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的家庭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其核心内容就是对衰退孝道文化的重塑。然而,传统“孝”文化的一些观点,如“移孝作忠”等思想已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来说,适应现代社会的“孝”应包含三点内容:

一是感恩和敬爱。父母与子女的“抚育赡养”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本收益”会计核算问题,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也不仅是对父母生养自己的成本支付,而且是对他们抚育之情的感恩回报。所以“孝”的前提是对父母的敬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也须怀着敬爱之情孝顺父母,只有这样,留守老人才能感到他们获得了家庭的尊重,从而得到精神满足。

二是平等沟通。科学的代际关系不是建立在传统的“老人本位”或是现代的“重幼轻老”基础上,而应以“代际平等”为前提。留守老人也应和子女平等沟通,相互理解,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二者由于空间区隔造成的心理代沟,从而彼此获得高质量的情感慰藉。

三是“大孝”之道。微观上的“孝”是对自己父母的孝顺,宏观上的“大孝”则是从敬爱父母到推己及人,尊重所有老年人。这就需要当今青年拥有社会正义感,懂得关怀弱势群体,传播社会正能量。放在本话题上,农村青壮年应学会关心周围所有留守老人,努力为他们营造美好精神环境。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本研究得到了“四川省农村乡村文明建设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支持,项目编号:scxf201403)

【注释】

①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③方菲:“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探讨”,《农村经济》,2009年第3期。

④⑥李春艳,贺聪志:“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⑤卢海阳,钱文荣:“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14年第3期。

⑦朱力:“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⑧李杨:《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⑨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

责编 /张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留守   困境   老人   需求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