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镇化应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同步发展,农产品价格问题是其中重要一环。但是,当前农产品价格存在着价格波动大、初始价格较低和内部比价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从引导农民走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农产品价格 路径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着重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显然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上述的目标,必须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使农产品的价格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存在着价格波动大、初始价格较低和内部比价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基于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力图探寻可行的路径,进而为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服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表现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比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周期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即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和波动频率明显加剧。首先要提及的是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依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统计公报,从2006年~2013年,除了在2009年小幅下跌以外,其它年份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四个年份增幅分别达18.5%、14.1%、10.9%、16.5%,上涨态势非常明显。在此期间,部分农产品价格还出现了过山车式的涨跌,价格震荡激烈,比如,2010年以来,由于蒜、豆、姜、食糖、苹果、鸡蛋等农产品价格接力猛烈上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火箭蛋”等网络流行词接踵而至。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报告(以2000年为100),从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中间虽偶有反复,但是总体价格快速上升、震荡激烈,这两个数字由149.8、147.7对应升至210.3、213.0。总之,在较长时间内,全国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明显,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和波动加剧两种趋势的交织现象①。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农产品初始价格相对较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筹集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必要资金,在工农业产品价格方面出现了剪刀差的格局。这种局面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改观,但还没有完全消除,农产品价格仍较低。2011年4月,山东农民韩进因其所种植的卷心菜价格剧降而自杀引起了热议②。此后,“菜贱伤农”、“谷贱伤农”、“豆贱伤农”等先后见诸于媒体,有关农产品价格偏低的消息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生产成本和收益的严重倒挂导致广大农民的收入减少,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不同农产品价格比例不尽合理,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著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提供的数据,2012年稻谷、小麦、玉米每亩净利润分别仅为285.73元、21.29元和197.68元,三种主要粮食每亩净利润折合为168.4元,而该年度甘蔗、花生、蔬菜、苹果对应的数据分别是405.95元、675.2元、2455元、4026.89元。种植甘蔗、花生、蔬菜的利润明显比三种主要粮食偏高,而苹果更是比其高达十几倍以上,这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现在中国的三种主要粮食全部转为净进口,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粮食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