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政府职能建设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不足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这就为政府职能介入提供了经济学基础。从现状来看,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就业服务职能、调节职能、保障职能都存在着明显不足。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流动的目标,必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合理流动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党中央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置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耕地和劳动力都是农业生产中必须具备的生产要素,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耕地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我国出现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依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如果继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有限的耕地之上,将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益率大幅下降,进而影响我国农民的收入,影响“三农”问题解决。基于此,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政府职能介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经济学基础

追根朔源,“剩余”是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概念,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凡是那些导致生产力降低的追加要素都是“剩余”的。从这个概念出发,很多经济学家对“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进行了解读。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尔·刘易斯在他所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中指出:“剩余劳动力指的是边际生产率为0或负数的劳动力。”在阿瑟尔·刘易斯看来,在其他生产条件变化不大的前提之下,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会导致边际生产率逐渐降低,当边际生产率递减到0或负值之时,再投入的劳动力将不产生任何价值。也就是说,再投入的这部分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

基于此,以阿瑟尔·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与其他部门相比,农业部门具有天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机械化生产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之后,农村将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释放出来,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并不会使农业产量减少,因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已经接近于0。按照此观点,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不可逆转之趋势。对此,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在其著作《发展经济学》一书中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其传统农业部门的典型特征。”①据此,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正是农业生产市场自行调节的结果。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理应由市场决定。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适龄劳动力数量达4.5亿之多,由于农业生产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的存在,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已经严重失衡,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难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以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一方面,需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适时调控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②。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多个职能部门配合完成,因此,政府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剩余劳动力   政府职能   流动   农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