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协商民主文化建设是促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软件基础。“在民主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比制度建设更复杂,如果说制度让人产生真切、确实的感受。那么,文化建设更长远、更深刻。”⑤
培育公民的协商民主意识与公共理性,锻炼协商能力。良好的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公民协商意识与协商能力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在培育协商民主文化过程中,要明确公民所拥有的与协商民主相关的公民权利,确保公民和社会组织以相互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参与民主协商。积极鼓励和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通过形式和制度的创新,吸纳更加广泛的民众参与到开放性的公共协商之中。
加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建设,拓宽渠道与平台。在国家制度层面,党内协商民主、人大协商民主、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已经建构起来,并且在逐步完善;在基层层面,以农村、城市和企事业单位为着力点的协商民主框架也已经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在继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协商民主形式,丰富协商民主内容,加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建设,拓宽渠道与平台,是当前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
充分利用大众和新型传播媒介,打通新渠道,开拓新平台。进一步借助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系统和手段是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和平台的有力抓手。网络平台内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形式的出现,网友热议当前社会话题、评论政治焦点,极大地调动了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热情。从中央到地方党政机关积极建立网上对话平台,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引导网民理性讨论,积极诉求自身利益,促进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在全社会形成理性与沟通、对话与交流的良好氛围。公民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的培养,公民有序参与型文化氛围的形成,为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基础。此外,协商民主制度的软环境还必须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理性与沟通、对话与交流的良好氛围。
理性与沟通、对话与交流是协商民主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通过广泛而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提高公民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妥协和协商的民主素养和能力;通过参加各种自治组织和协商会议,增强公民集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权利保护意识;通过个人、组织与政府的协商沟通,及时了解公共政策,对政府增进信任,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形成以增强党和政府机关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的良好政治互动氛围。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对协商民主高度认同和共识的环境,营造一种宽容、倾听、沟通、理解和理性的协商民主氛围。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L201305)
【注释】
①“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杨崇汇在《亚洲社会对话与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的作用》为主题分论坛的发言”,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zjsdt/20100907/17188617929.shtml。
②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39页。
③④吴乐珍:“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22页,第221页。
⑤刁康:“论作为文化的民主”,《求实》,2006年第1期,第39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