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重温“愚公移山”的哲学意蕴(3)

——中国共产党人为何依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核心提示: 在毛泽东心目中,要搬移的山,始终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在《愚公移山》中明确讲要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以后又加上官僚资本主义这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讲愚公移山,也是着眼于其奋斗目标。

胡乔木关于毛泽东在七大上讲话的一个突出记忆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在七大的讲话时,有个突出记忆。他说:“毛泽东有多次讲话。不记得是哪一次讲话了,他拿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作例子,表示宁可失败,决不投降。太平天国那么多人最后死在南京。讲到这里时,他非常激动。讲这个话是表示一种决心,一方面认为必然会胜利,同时带有一种誓师的味道。”

胡乔木说的此事,发生在6月17日。那天,七大全体代表和延安各界代表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毛泽东在演说中说:“太平天国有几十万军队、成百万的农民,打了十三年,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时候,一个也不投降,统统放起火烧死了,太平天国就这样结束的。他们失败了,但他们是不屈服的失败,什么人要想屈服他们,那是不行的。”毛泽东还讲:“我曾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我们有一百支枪,你们有本领缴我们九十九支,我佩服你们,因为你们会打,我们不会打。一百支枪被你们缴去了九十九支,我们还剩下一支,用这一支枪,我们也要打下去。剩下一支枪了,你们说投降吧!我们说那不行,‘投降’这个词在我们的字典里是没有的,在你们的字典里可能有。”这些话的情感和个性色彩很明显,胡乔木说毛泽东当时“很激动”,是可以想见的。其所讲内容,同愚公移山的寓意如出一辙。在七大代表就要散回各地为新的目标奋斗时,毛泽东和他们专门去公祭死难烈士,何尝不带有一种誓师的味道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

那场“誓师”以后,党和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走到了今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其前景之光明,挑战之艰巨,均前所未有。为之奋斗,依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依然要珍惜奋斗历史,咬定奋斗目标,正视奋斗困难,坚信奋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提倡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讲话中谈到的踏石留印、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等等,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吁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是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