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意识形态工作存量,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新闻传播中有“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类似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为两个方面,就是当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的时候,或者其他媒体的意识形态逆动员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在线的党员是保持沉默的。这种沉默本身既包含了党员对理论的不熟悉,也包含了相当部分在线党员对自身在网络上的主体性的认知的偏差,以及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意识的淡薄。此外,还有大部分党员或者没有时间去梳理并发布正确信息,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并提出因应措施。这意味着,如果简单强调党员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则可能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但是党员如果对于涉及大是大非的网络信息缺乏起码的警惕和纠正意识,那么本身就说明党的思想教育是有问题的。因此,针对网络“沉默的螺旋”现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逆动员性质的意识形态过程,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依法采取技术手段加以控制。
二是需要形成党员上网的基础责任,在能够把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带有鲜明错谬观点的言论进行反驳。其中,对于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深度解读,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量网络上发表的帖子、博文,充满了党八股的教条与枯燥味道,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回应能力不足。并且在观点冲突中,缺乏相应的宽容意识和引导能力。因此,培养一大批熟悉网络技术、具有较强思想引导能力的理论宣传工作者,是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领导的关键。
充分调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资源存量,强化学者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责任也至关重要。中央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在激发职能部门做好这项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激活庞大的学者群体对于网络发文的积极性。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里,大部分学者从转载和转引的功利需要出发,并不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学术观点及时放到网上;或者说学者深入剖析的观点,还缺乏有效的形式及时在网络上传播。
从网络回到现实环境,党的理论的专业学术研究与党的理论宣传之间边界不清,角色不明。一是党的理论本身的科学化、专业化存在问题。过多的应景文章迅速削减了社会对问题的认识深度,钝化了人们对党的思想教育的接受敏感度。二是宣传语境往往缺乏社会活力。对政策的解释力和社会的引导力不足,导致各种奇谈怪论迅速捕获社会群体的注意力,从而在利益集团的众声喧哗中,占据甚至掩盖了理论引导可能的空间和平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许多网络宣传机构紧紧盯牢中直机关各大网站,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网站,通过即时转载上述媒体的文章,来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前瞻性。这一理论和技术的双重依赖,实际上恰恰有利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有影响的舆论宣传机构的目标。也就是说,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权威机构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实现对社会的柔性引导。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依靠组织力量净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极强不确定性的事情。如何在完善的法治框架内形成有效的交互沟通形式,避免简单思想和舆论强制的过程,可能是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新的技术条件下党的思想理论的灌输过程。这个过程区别于过去宣传中单向的我打你通的逻辑,而是一种基于共识建构的平等交互。其流通能够有效解决信息黑障,并使得信息依系于自身的力量向社会各个层面做精细注入和随意漫流,进而形成有说服力的思想工作机制。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室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网,2014年8月。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