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就是在民族复兴极为紧要的关口,对我们的道路选择、治理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提出了整体性挑战
综观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我们面临着一场历史大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场大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潜能的考验,是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和净化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文明活力和创造力的考验。
如何走稳中国道路又拓展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由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决定的,其正确性已被过去30多年实践所证明,其优越性已体现在与各国发展竞赛成绩单的比较上。今后我们要攻坚克难,续创发展的中国奇迹,根本在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道路。在道路问题上首先须有大定力,经得住任何干扰,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要看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并不是已筑好的一条笔直高速路,简单踩下油门就可顺利直达终点。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根本方向,但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风险必定不少。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做到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不断拓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的具体道路,这样才能使中国道路愈走愈宽、行稳致远。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时有效提升管党治党水平。当今世界不同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党在积极探索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上,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实践证明是有显著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也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人的肯定。面向未来,一方面必须坚守好我们选择的这套制度体系,始终保持坚定的制度自信,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我们的制度体系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因此绝不能搞固步自封,不能把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做法凝固化,或者把实践中还并不那么完美的东西模式化,而是要坚定地通过改革不断革除制度弊端,使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同时要看到,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党作为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构建和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尖锐地摆在党的面前,必须在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各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党依宪依法执政水平,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保证。
如何在实现国家崛起过程中同步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五千年赓续不断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明型国家。综观近现代史,中华民族不懈探索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在冲击中求变革、求新生的过程。经过170多年持续艰苦奋斗,中华文明主体意识不断获得新觉醒,正在一步步实现华丽蜕变。我们建设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必须从文明的高度着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沃土,传续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在基因,博采世界各国文明之养料,最终铸成中华文明的现代巨厦。如果说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1.0版,秦以后到近代两千多年是2.0版,那么我们正在努力再兴的就是中华文明3.0版。过去源起西方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曾经使人类文明大步向前推进,但西方文明正面临结构性困境和内在危机,既未能解决世界的和平问题,也未能解决全球2/3处于发展中人口的减贫和发展问题,更面临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新挑战。今天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就是要在实现自身向工业化信息化等多重转型过程中复兴中华文明,同时积极回应当今时代重大课题、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全面激活中华文明在现时代的生命力,努力占据人类物质和精神创造的一个主场,以更多中国发现、中国方案、中国思想,同各国一道把人类文明在21世纪推向全新高度。
怎样赢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从这场伟大斗争中来,并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充分展现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
源自最新实践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回顾十八大以来这两年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大担当和大智慧,从容谋划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披坚执锐推进全面改革和法治建设,锲而不舍狠抓改进作风,不惧风险掀起反腐风暴,各项事业开新局、创新风,极大提振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精气神,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围绕如何有效应对十八大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来的,并给予这场伟大斗争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可以深切感受到大时代下共产党人的执着信仰信念,对国际国内大矛盾大问题的透彻分析,对复杂环境下中国大战略的运筹谋划,对如何爬坡过坎大政策的竭心创制,展现出大国领袖的宏阔视野和领导风范。总之,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点,科学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新阶段,是21世纪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行动指南。
应对这场伟大斗争的科学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抓住了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和总部署,是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宏韬伟略。要看到“四个全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引领前行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可以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紧紧围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关键点谋划和展开的,是党中央领导这场伟大斗争成功开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我们深化这场伟大斗争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的历史大考必须加强新的理论武装。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领实践深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考,能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是否到位,取决于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能否达到高度认同。要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付诸实施,首先要最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学真信、见诸行动。要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自觉贯彻并创造性地加以落实。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全面深入做好解读阐释,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实干和实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