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贾高建:遵循唯物史观推进“四个全面”(3)

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也存在同样的要求。党的建设也属于上层建筑,当然也需要协调好与上层建筑范围内其他进程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体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但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则是要处理好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决好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基础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从这一斗争所遇到的复杂情况看,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和非法利益输送,都是以经济关系领域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为前提的。只有下气力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到位,特别是在一系列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使反腐败斗争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但这决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主体性,似乎只要消极地顺应和服从这些规律就可以了。恰好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十分重视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及其主体性的发挥,认为主体不是一种被动的和消极的存在,而是能动的、积极的存在,人们完全可以发挥自身所特有的能动作用,通过自觉实践而影响和改变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主体选择在社会历史进程的具体展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把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对立起来。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我们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就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自觉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说,我们党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本身就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所作出的充满智慧的路径选择;而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设计和安排。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奋力开拓。“全面小康”是干出来的,等是等不来的。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而改革越是深入,难度也就越大。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无疑有着很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一要有更大的勇气,不畏艰难,敢于突破;二要有更多的智慧,能够驾驭复杂的局势。现阶段改革任务的这种复杂性和艰巨性,既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发挥才干、建功立业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的法治体系还很不完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面临诸多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同样需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进一步理顺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应注意的是,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有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等相关制度体系,同时还要求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法治观念和意识。而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传统社会,“人治”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特征仍广泛存在。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从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打破传统局限,促进观念转变。

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环节,全面从严治党对于主体能动作用的要求更为直接。要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但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不良倾向,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是要通过人来推动的,只有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才能确保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取得应有的成效。

(作者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