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构建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致力于回答时代课题,这就需要:
第一,具有国际视野。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一种开放的眼光,要有一种世界的格局,要有一个国际的视野,切不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要重视国际交流,在国际的交流和对话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增加我们的话语权。
第二,立足时代前沿。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立足时代前沿,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变革、变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多变,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我们一定要拓展研究视野,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认识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领土、领海、岛屿争端强化,能源、气候问题压力加大,国际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等国际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同时,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特别是善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自己讲起来有底气、别人听起来也服气的话语体系。
第四,突出中国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时代特征,还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命题和主张,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创造。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
第五,体现学术话语。必须明确这里讲的中国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具体体现和重要支撑。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当说是很有难度的。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宽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态,维护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在探索与争鸣中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明确学术的创新与进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钻研与积累。要尊重学术规律,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学问,切不可急功近利,搞学术“大跃进”,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加大学术含量,提升学术品位,克服低水平重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课题,也是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