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三大担当
“一带一路”作为中长期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需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这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中国富余优质产能的市场问题。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但对人家可能是富余优质产能,通常健康且创利的产业产能利用率应当在85%以上,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国、欧洲和日本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占比很高,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富余优质产能很难通过它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
中国的资源获取问题。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展开,使得资源方面的合作不稳定和牢固。“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
中国的战略纵深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问题。我国的资源进入现在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之下,在战时极为脆弱。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一带一路”直击了中国的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则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从现实来说,考虑到西部基础设施薄弱,为了更好的外联内呼,打通顺畅的交通动脉是第一位的,也符合“一带一路”的题义,即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
“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
交通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口岸、民航。重点方向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中老、中泰、中缅、中巴、中吉乌等铁路项目可能会优先考虑。中塔公路、中哈公路可能会成为重点改造的路段。
油气管道建设:西北、西南、东北、海上都是油气运输的战略通道。包括中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都会作为重点项目建设。西南电力通道、中俄电力通道都会进行部署,建设或升级改造。
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只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互联互通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政策、贸易、货币与人心多层互通的内涵。
概言之,为何要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提升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最终确立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