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曲青山: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节点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一个重要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梦就实现了,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新中国成立100年奋斗目标实现后确定的又一个奋斗目标,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那么,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节点究竟在哪里,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和确定,就成为我们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科学内涵的过程中必须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由“振兴中华”演变而来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我们党及时而鲜明地提出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里所说的 “实现四化”指的是:实现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它是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为我国当时提出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由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宣布的。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提法一直被沿用,在党的十二大上被写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总任务之中。到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一提法才逐渐不再使用。

“振兴中华”的口号,最早是1894年11月由孙中山提出来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将这一口号与“实现四化”并列使用,用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振兴中华”的提法,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党的十三大。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到十五大,都在报告中使用这一提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也是在党的十三大。之后,这一提法与“振兴中华”的提法交叉使用,一直到党的十六大。从十六大后,在党的正式文献中“振兴中华”的提法基本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所取代。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新时期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法最多的一次,达6次之多,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也都有使用。

为什么会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代“振兴中华”这样的历史演变呢?这是因为“复兴”比“振兴”的表述更准确、更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落伍了。“复兴”的提法,意味着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地域,应该恢复到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上去,中华民族应该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生动表达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总书记用“中国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行了统摄、概括和凝练,用当代世界的一个流行语和老百姓听得懂的通俗语,对同一个含义和相同内容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反复的强调和强化,两者是一致的。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适当拓展,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梦   时间节点   曲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