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陈雨露:一带一路或让人民币成主要国际货币

——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与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人民币、SDR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在会上表示,由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深感忧虑,国际货币体系到了亟须改革的重要关口。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速度较快,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命运共同体并且形成一个人民币货币区的可能性。这是国际货币格局正在变迁的最好证据。他建议,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要勇于担当责任,克服偏见,共同完成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到了亟须改革的重要关口

陈雨露指出,首先,从历史上看,特别提款权(SDR)本身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产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特里芬难题已经非常突出,双挂钩的汇率平价体系难以持续。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日本这些新兴的贸易大国抢走了美国的一部分出口份额,但美元仍然是主要的贸易和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要从资本净流出变成资本净流入、从贸易顺差变成逆差。美国通过贸易逆差提供全球流动性供给,在美元和黄金挂钩的情况下,这个特里芬难题必然是无解的,使得国际市场上出现了空前的美元信任危机。为了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巩固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必须进行深刻的、系统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采纳了十国集团的建议,创新地推出了这样一种超主权货币。换句话说,没有当年的锐意改革,可能就没有今天的SDR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性的严肃思考。我们发现,现在的美国仍然是通过贸易逆差来提供全球流动性供给,这与半个世纪前几乎一样。美国实体经济总量目前占全球的份额大约是五分之一,贸易份额下滑到十分之一左右,而美元在各国官方储备资产中拥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超级货币。由于现在没有了黄金约束,使得全球范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明显。因为以贸易逆差来支撑美元的超级地位,只会导致美国国内流动性泛滥、美元资产泡沫、美国次贷危机扩大成为全球危机、美国货币政策溢出冲击全球经济这样一些现实问题。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深感忧虑。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是货币错配严重,频繁遭到投机资本攻击,经常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为了抵御危机,这些国家逐渐积累了更多的外汇储备,但是又受到“美元陷阱”的困扰,不得不为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买单。可见,国际货币体系又到了亟须改革的重要关口。不过,这一轮改革的呼声并不是来自十国集团,而是来自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所以,呼吁改革的声音是不是被听到了?能不能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最终可不可以落到实处?所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观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人民币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