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意义(2)

扩大社会管理主体的范围。社会管理的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大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任务不可能靠某一社会个体或某一机构组织单独完成,而是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便强调社会大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实现社会管理效果的现实要求。我国在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社会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中介的作用,让他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社会公共诉求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社会公共管理行为,从而使得社会管理的各方主体形成合力,提高我国的社会管理效果。这表明我党已经意识到让社会组织或团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要想形成这种管理合力还必须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而且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具备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素质,能够为社会管理建言献策。要想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党和政府还应该拓宽民众以及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保证其合法权益的实现。

彰显社会管理对象和内容的公共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多次论述到社会管理的执行者应该通过普选推举出来,无产阶级在获得政权后,必须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得社会管理权并交由普选出来的公职人员行使,这也就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管理为特权阶级服务的性质,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共性,这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管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中,公共性也是其本质属性,但应该意识到这种公共性质并不与私人权益相对立,相反,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是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社会个体的进一步发展而开展的活动。当代,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在公共性价值诉求上也日益增强,他们希望国家各项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都能在民主环境下进行,因此我国在社会管理中要满足大众的公共性诉求,就必须要为公众提供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积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共同决策关乎各方利益的社会管理事务。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都会影响到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环境出现了新情况,社会个体不再被严格束缚于体制身份,社会流动人口大幅增长,他们对社会管理有着新的公共诉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很难在公共事务管理上继续发挥巨大作用。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认为社会管理方式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因此我国在面对新的社会发展环境时,也应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具体来说,政府可以积极构建协商对话平台,既可以是现实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一个网络沟通平台,让不同的社会主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基于公共利益的角度各方能够互相协商并做出一定的妥协,使得各方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一致性,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社会管理   马克思主义   启示   意义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