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的重要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资本的批判以及与当代哲学的对话是其获得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做出时代性解读,分析了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批判精神 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是对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德里达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①这里的“某种精神”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对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念和人类的解放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外在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不断自我超越和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②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但自我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③今天我们“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阐释的”。④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核心支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拒斥一切形而上学,趋向于寻找到一条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异化,人的生存状态也普遍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单个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支配”。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是基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性与现实性的建构原则。

超越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重要特质。一方面,马克思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解读,已远远超越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批判理论,但是它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关注的乃是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哲学应该超越“政治革命”的范畴,而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关于人的生存异化的问题,关注全人类的解放的问题。面对资本逻辑的大行其道和资本逻辑统治下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尊重人的身体,尊重人的生命,这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一种崭新的解读。马克思认为,异化的劳动最终导致人的生命的异化,所以应该还人的生命以本真含义,不应该遮蔽人类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也体现为对虚无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在资本的逻辑分析中肯定了资产阶级迟早将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已经普遍化了,一切存在都可以被置换为物质财富,这正是虚无主义的根本所在。“任何能够想象出来的人类行为方式,只要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就成为道德上可允许的,成为‘有价值的’;只要付钱,任何事情都行得通。这就是现代虚无主义的全部含义”。⑥马克思等思想理论家从反思、质疑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是引领人类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之大任的历史承担者,这大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前进历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判   哲学   意义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