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欧阳康: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建构(2)

核心提示: 以强烈而又清晰的哲学问题为导向拓展哲学研究的视域,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之中合理解读当代世界和中国问题,在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时代精神,引领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凸显中国哲学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就其时代向度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要自觉关注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碰撞和整体互动。区域史、民族史、国度史向世界史、人类史、全球史的转变,到底引发了哪些世界性的哲学变革?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分野在什么意义上是必然的和合理的,在什么意义上是不合理的和应当消除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要求什么内容与形态的哲学?文明的冲突是否会带来哲学的冲突?高新科技带来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给人类哲学思维带来了什么?这都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为此,我们应努力超越仅仅关注国别哲学史、民族哲学史、区域哲学史、流派哲学史的狭隘眼界,把国度哲学、民族哲学、地域哲学和流派哲学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内在联系起来,把握各国度、各民族、各地域、各流派哲学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特殊性,探索当代科技进步和人文发展所提供的哲学资源,透析当代人类文明内部冲突对于哲学智慧所提出的挑战,努力把握现时代的时代精神及其精华,达到对于当代世界哲学的整体性把握与构建。

就其中国向度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既需自觉探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需求,也应当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其思想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思维?中国道路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顺应和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当代中华民族一方面应自觉总结反思中华民族的哲学成就,另一方面善于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为此,必须善于在中西马的良性健康互动中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积极推动哲学与科技、人文的内在互动,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做出新的哲学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智慧支持。

以“视域融合”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

哲学是智慧之学,致力于追寻最高的智慧。哲学思维具有致极性特点,始终活跃在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确定与不确定的边界,致力于对已知、有限和确定性的超越。人民是哲学的主体,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哲学素养决定着哲学的水平与形态。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当代哲学寻求超越的目标,也是哲学工作者自我超越的结果。为此,既需要全体哲学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和自觉超越,也需要极大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素养。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要自觉打破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隔离状态,促使哲学研究在深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要自觉打破中西马的学科隔离和思想藩篱,探索整合古今中外优秀哲学与文化资源构建新哲学形态的可行途径。要自觉打破科技与人文的隔离,把高科技与新人文内在结合起来,以人文精神规范和引领科技发展,以科学精神丰富人文精神,在科技与人文的融汇中提升哲学的方法论自觉。要自觉打破理性与非理性的隔离,把理性的激情与激情的理性内在整合起来,探索整合理性与非理性的有效途径。要自觉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与实践的互动中将实践经验提升为哲学理论。要自觉打破论坛哲学、讲坛哲学与大众哲学的隔离,让哲学研究的最新最好成果及时进入讲坛,走进大众,提升全民族的哲学素养,推动各界的视域融合,以哲学的方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格,凸显中国气派,造就一个真正哲学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也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哲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哲学   话语体系   反思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