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逐渐成为政务新媒体的主流应用。文章指出政务双微融合是政府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构建主流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一环,分析了由于微博、微信所具有的不同传播特性和互补共生作用,双微融合具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在此基础上对政务双微创立、融合的现状、问题以及策略建议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融合 公共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8·19”讲话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应“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①。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是政务新媒体的主流应用,以提供政务信息和服务为主要职能,也是新媒体主流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政务新媒体的创办和运作是新媒体时代政府提升政务公众信息服务的关键一步。而两者从创办到融合也是政务新媒体要走的必然道路。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彰显其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融合将很大程度促进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成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
从“双微建立”到“双微融合”
政务“双微”建立开局良好。从《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过27.7万个,开局良好,将政务微博称为党政部门的“标配”并不为过。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十大政务机构微博之首“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粉丝数超过七百万,而十大公务员微博之首“陈里”(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粉丝数高达20644586人。这充分体现了政务微博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政务微博从2011年开始创建,经过几年时间走过了从创新到普及的过程,逐渐走向功能深入开发和拓展。
政务微信还刚刚开始启程。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2014年7月在北京发布《中国政务微信发展年度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近6000家,2014年12月25日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发布的《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政务微信总量已超过17000家。对比两者数据不难看出,政务微信正在迅速增长中,已经走在追赶政务微博发展的路上。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客观需求的双重刺激下,政务微信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政务双微联动已成气候。随着微信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开发,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出现爆发式增长,其公共服务功能逐渐凸显,各级政府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开通政务微信的好处,尤其是对已有政务微博的巨大互补作用。
据2015年1月6日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政务指数排行榜数据,政务指数排行榜前100名中,开通政务双微的政府部门机构有75家,占比75%,开通政务微博但是未开通政务微信的24家,占比24%,另有名为“共产党员”的政务微信未开通政务微博,仅占1%。这充分说明了政务微博的普及性,同时伴随政务微信的创立,政务双微相互协作、互补共生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双微融合”的内在发展逻辑。一方面,双微融合具有基于微博、微信自身特性的内在发展逻辑。微博具有大众化、开放性特征,微博信息的强大聚合性加上用户规模巨大,形成网络信息舆论场和公共领域,成为民众话语权表达的重要方式,成为信息传播、观点传播的主阵地。而微信具有分众、闭合性特征,微信形成的分众群体圈、用户之间的强关系,使得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相对较高,信息传播到达率、分享率、传播效率高,用户相对较少,服务的针对性强,用户黏性高。因此,在信息传播方面,尤其是突发性的重大事件或者新闻信息,微博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并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裂变的方式形成舆论热点;而微信群体传播以及点对点传播的特性使得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信息需求和服务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双微融合是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的客观需要。新时期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渠道。“最传统的公共信息服务方式是直接面对面服务,即用户到政府机构办公室,与办公人员当面交流获取信息。”②而“从公共信息服务方式上看,借助网络平台,信息传播渠道增多,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交互方式的兴起也进一步拓宽了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渠道。”③美国学者布莱特提出公共信息服务应“整合当前各种新型的信息获取形式,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方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各种终端获取所需信息”④。从诞生的媒介环境和用户行为习惯来讲,微博传播媒介主要依靠电脑(也包括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而微信主要依靠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两者的整合互补也正是公共信息服务渠道的拓宽和延伸。
微博和微信拥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具有良好的互补共生作用。双微融合成为移动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提升之必然需要。双微融合指结合新媒体技术,搭建平台纳入微博、微信双渠道,根据微博、微信自身特点、功能定位、用户需求等不同情况,实现内容聚合与分发、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文化传播与舆论宣传等功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双微融合,将两种渠道优势互补,内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用户与客户的有效开发,可以预期在将来的政府政务公共信息服务中展现巨大威力。
“双微融合”必须破解的几个障碍
双微融合过程中的认识误区。双微融合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初创阶段。在双微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方面是“重建立,轻拓展”。大多数政府部门和机构认识到了新媒体渠道的重要性,把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是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以后,只简单地实现了常规的信息更新和信息推送,功能模块和内容设置千篇一律,呈现出“千微一面”的景象。而且微博、微信的互补共生功能也未能完全发挥,政务微信容易成为政务微博的“伴生品”和“附属物”。另一方面是“重互联,轻互通”。政务双微更多的仍是发挥信息发布的功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互联,让政务信息有了更多的传播平台和出口,但是与用户互通仍处于薄弱的一环。尤其是微信闭环式传播的特性还未有效发挥,与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事务服务方面,与用户的“互联互通”将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