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有观点认为理想主义过时了,文章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理想主义”从价值观的角度,强调人的思想精神是最重要的,代表着高尚的境界,体现了至高无上的追求。理想主义没有过时,在我国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意义上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理想主义精神。
【关键词】理想主义 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如何理解理想主义
什么是理想主义?人们通常认为,理想主义是指用完满性、应然性、终极性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乃至改造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主张和行为。理想主义,是建立在基本物质需求上的强调个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即对某种信仰的追求。理想主义历来是与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理想主义的基石,缺乏理想信念,理想主义就是无本之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现实中,我们把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追求、执着行动的人称为理想主义者。从哲学方面看,理想主义体现了对人性和世界的看法—认为人性是善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改造的,并且对世界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而心理学认为“理想”是符合事物规律或符合现实生活规律的面向未来的并有可能付诸现实的一种积极幻想,是一种不断激励人们为之奋斗和增强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从而赢得胜利的巨大动力。这就是说,理想主义是对事物和现实持坚定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作为激发人们奋斗动力的态度。换句话说,整个现实社会理想的集合就是现实社会个体对客观事物和个人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并不懈努力奋斗所持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这种理想体系所构成的集合可以看作是理想主义。
因此,理想主义是基于改造事物和改变现实为目的,是高于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生活的一种动力,是一种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它使人们对世界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并以至善至美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理想主义过时了,认为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idealism)是同义词,理想主义就是空想主义。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idealism”既可以理解为唯心论或唯心主义,也可以理解为现实个体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语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理解。人们往往从第一个方面去理解理想主义,将其与空想主义、幻想主义、超脱主义等词等同,最后得出理想主义者就是空想家或者唯心主义者。按照这个逻辑,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唯物主义(materialism)这个词语了。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唯物主义与实利主义同义,唯物主义者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就等同于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这种观点和认识是错误的,其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materialism”做了详尽的解释,一是指相信金钱和财富比艺术、宗教和高尚道德更重要;二是指相信物质才是真正的存在,即唯物主义的。毫无疑问,部分人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唯物主义。可见,如果以西方的“理想主义”这个词带有“唯心主义”成分而主张中国人不要谈“理想主义”,否则就是崇拜“唯心主义”,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词都有特定的涵义。在汉语中,“理想主义”这个词并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或空想主义;在西方,“理想主义”这个词从价值观的角度,强调对于人来说思想精神是最重要的,代表着高尚的境界,体现了至高无上的追求。
理想主义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西方,理想主义由来已久,柏拉图是西方理想主义传统的主要创始人,他的“至善论”是以“善”为核心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理论。他认为要想实现他的“善”的理念世界,就必须听从智者的安排,约束个人的行为和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完整的、真实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在近代康德那里,他把西方从柏拉图开始一直所遵循的主体围绕客体的认识论翻转过来,并且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客体必须把主体看作中心的新理念,极大地肯定了主体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导致把主体和理性的作用进一步夸大。而从卢梭开始,他在“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用契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方式,着重强调人的道德自由,从而把西方传统的理想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主义或者政治的乌托邦。而洛克提出的社会契约同样带有理想主义的性质,比较接近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洛克定义的社会契约是一个双重过程,即不仅存在订立契约建立政府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隐含的社会契约在运作,维持一种所谓的自然状态。洛克的思想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制中还存在着理想主义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