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增强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正确处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挖掘和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化育民族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这应是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解决的正确有效路径。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如果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这个社会就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会彻底失去其发展前进的驱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 这对于进一步凝聚十三亿中国人的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不仅是及时的,而且其伟大的构建价值无可替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尤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成为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值得深入探讨。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国际环境因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实现统领、控制全球的野心,他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方面,他们以经济、技术援助为借口大量输出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借助在网络传媒技术上的优势大量输出他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在这场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强力攻势下,在“西方文化霸权”的淫威下,加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内部原因,国人原本比较单纯的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行为的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生活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变为当下的千百万种;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尤其是,西方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人生价值观的大肆传播,物欲主义在我国社会一度得以盛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了人们的思想主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民族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