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 肖存良
习近平同志在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党的统战工作作为党的互联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式指出党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统战工作,标志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的来临。
与互联网领域的宣传工作相比,互联网领域的统战工作具有下述两个鲜明特征:
首先,互联网统战工作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统战主体,统战人士是统战对象,但是我国绝大部分统战人士都是网民,都使用网络或手机上网,互联网在连接计算机的同时,也连接了使用计算机的人,而一旦将计算机网络将使用计算机的人联接起来,人就具有双重身份:线上身份与线下身份。所以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党要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既要关注处于线下的统战人士,也要关注处于线上的统战人士,这就毫无疑问地要进入网络领域,实行线上与线下统战工作的有机互动,所以互联网统战必定是线上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忽视线上或者忽视线下都不利于统战工作的开展。
其次,互联网成为了社会表达的中心和各种社会思潮聚集之地,这使得网络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鲜明的价值统战工作特征,决定了网络统战工作要在价值领域寻求“最大公约数”,建立政治共识。卡斯特指出,“网络是一组内部连接的节点,而节点是曲线图形内部相交叉的点。网络是没有中心的,其包含的仅仅是节点。每个节点对于网络来说具有不同的关联性。”“因特网是一个经典的‘边界物体’,意思是说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因特网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因特网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物体,甚至流动性物体。”卡斯特还指出,互联网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存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再加上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和流动性。互联网的上述五个特征使社会交往的传统时空阻隔和社会障碍被打破,人们超越领导地域、民族、身份和文化的限制而自由交往,网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形成了高度同质化和脆弱化的网络社会组织,并由此形成“网络暴民”和“舆论极端化”,推动网络成为了从极左到极右各种观点、思想和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社会多元思潮在网络上聚集,并且会对统战人士形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党要团结引领统战人士,从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就需要把工作触角延伸到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建立政治共识,所以互联网统战工作与意识形态统战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