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最近有客来访,让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对被问及的问题作了回答。兹整理如下。
●“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
问: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传统”和“传统文化”有不少误解和疑惑,甚至在有的人观念里,“传统”就意味着“保守”、“落后”。那么,究竟该怎么正确理解“传统”的内涵?
答:一说起“传统”,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当成“过去的东西”,以为只是过去有的才叫传统。其实,这是一种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肤浅的印象,是对“传统”概念的误解。中外思想家经过认真严肃的考察,曾对“传统”的本质和特征做过各种力求科学的说明。这些说明大同小异,都认为“传统”是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文化内容和形式。“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就是说,构成“传统”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在过去或历史上(几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传至今、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
也就是说,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对我们来说,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了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
因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上,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引向复古,完全中断了对历史和发展的理解。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如果单纯用“过去”来解释传统,“弘扬传统”就会同复古和保守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这种理解方式还必然会遇到一个难题:“过去”到什么时候?从何时开始有的东西,才有资格称为传统?譬如京剧,如今被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但京剧的形成迄今不过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当年徽班进京时,人们以“不合传统”拒之,我们还会有今天这个“国粹精华”吗?
另一个认识误区是,有些人脱离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把文化仅仅理解成文字文章、文献典籍,于是接下来就成了“传统文化=古代文献典籍”。这就造成了一种偏差。
只有用唯物史观来指导理解“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所想的、说的和做的一体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什么是传统里面好的和坏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传统就是人,我们的传统就在我们现在的人的身心举止、思想感情之中。“传统”既不等于“优秀”,也不一定意味着“保守、落后”。我们今天强调传统,意味着应该正视并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尊重历史,同时要有反思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有担当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