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服务业主导大趋势对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十三五”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牵动和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2015年第一季度首次突破50%,达到51.7%。估计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有望达到55%以上。问题在于,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太低,只有15%,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十三五”努力把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5%提高到30%~40%,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有学者研究提出,如果劳动者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就业转向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把受教育水平提高1.3年;转向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就业,需要把受教育水平提高4.2年。即使仅转向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把受教育水平提高0.5年。也就是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
5.对外开放大趋势对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我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三大国,但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量的比重偏低,2014年仅为12.3%,与全球20%的平均水平、甚至与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2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服务贸易大国走向服务贸易强国,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贸易占比提高到20%左右的目标,迫切需要大量国际型服务贸易人才。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化运营管理人才,成为第二次教育改革的一大新课题。
二、“十三五”深化教育改革面临着的突出矛盾
教育是全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也是广为诟病的领域之一。无论是学生、家长、广大教师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改革都有很大期望与诉求。总的看,教育做大总量的特点比较突出,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尽快全面超越以做大总量为特征的教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1.全面调整教育结构
从现实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明显差距。第一,虽然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但与美国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国的12.2年、俄罗斯的11.7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二,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求人倍率一直在1左右,2015年第一季度为1.12,表明劳动力供不应求;但每年7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却牵动各方。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教育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第三,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全面增长但短缺严重。例如,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每年高达400余万人。有企业家形容,“找100个大学生不难,找100个高级钳工却是难上加难”。这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教育结构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2.创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是教育发展面临着的突出矛盾。尽管我国教育总量不断扩张,但创新成果较少,创新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例如,2011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4.1倍 。其结果是,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只有5%左右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改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大趋势,特别是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培养有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着力打破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