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
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价值导向、思想引领、利益整合、道德规范、文化创新的作用,但为了确保其作用能有效发挥,必须致力于探索其实现大众化的多路径。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顶层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党和国家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给我国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从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进方略,进而有效发挥政策的针对性、权威性和导向性。
强化新闻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条件。社会舆论的力量不可低估,按照我国舆论宣传的指导思想和活动方针,既要充分挖掘传统传播媒体的巨大优势又要充分发挥新兴传播媒介的特点,使两者高度融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合力和影响力,促使人们去认同、认知、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做“知行合一”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政策、舆论等是一种外在的引导和约束,那么思想教育则是一种内在的启发与引导。高校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阵地,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是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的中坚力量。需要我们综合把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养成、文化植入等多种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育人全过程中,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课堂、入教材、入实践、入头脑、入内心,理性认识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使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力量,进而带动提高社会公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社会法治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举措。在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顺利通过,这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着力提升我国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的通过将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国家政策、舆论导向和思想教育往往是软性的,更多地是要求人们自律,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很难保证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约束力则是“硬性”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使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明朗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权威化,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参考模式,并对每个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约束和引导。
加强监督督查力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一方面需要社会大众的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监督与督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不良的现象进行处罚。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科员)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②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④《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⑤⑥⑦⑧⑨⑩郧在廷:“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57页。
黄金魁,雷吉来:“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唯实》,2010年第5期,第23页。
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光明日报》,2011年1月16日。
责编/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