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并且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为什么建设党、怎么样建设党以及党的建设过程中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文中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党的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深化改革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是保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主线,依据有效的实践形式是关键。
【关键词】《共产党人》发刊词 历史考察 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1.6 【文献标识码】A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1939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创刊时,毛泽东为刊物写下的一篇发刊词。这篇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而毛泽东在文中提出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创举。“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当代意义,以及毛泽东对党的建设问题的回答,对于深化改革新时期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写作背景
1939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创刊,毛泽东为刊物写了发刊词,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中央很早就计划出版一个党内刊物,现在终于实现了,这个刊物定名为《共产党人》。在当前的时机中,出版这样一个刊物十分必要。”而毛泽东所提到的当前的时机,正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以及共产党党内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毛泽东写作了《〈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各国形式与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1932年12月12日,苏联为了牵制两国共同的敌人—日本,与断交五年的南京政府复交,随后共产国际要求“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大举进攻,苏联军方要求与中国共产党以最有效的方法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来牵制日本可能的进攻,而苏联政策的转变也影响了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毛泽东写作《〈共产党人〉发刊词》时期,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方针做出了调整。日本将战略对象由国民党转变成共产党,在这个阶段之前,日本军队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打击国民党军队,而这一时期,日本将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敌后的解放区战场。与此同时,日本对国民党的方针开始转变,将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成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又对国民政府提出三个原则“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
第二,国民党政策的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反攻方针,开始进行反共宣传,同时设立了“防共委员会”。国民党企图用其政权、特务机关、新闻宣传力量以及军事力量等,实行其在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的“限共”“溶共”“反共”的政策,试图对共产党的力量进行削弱,国民党在其统治区设立了集中营对共产党员、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进行囚禁。军事上不断地制造反共事件,制造反共摩擦;在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反共宣传,不断地制造反共理论。
第三,共产党党内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这一路线认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不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而且认为战争过程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权。将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幻想依靠国民党的军队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增加共产党的抗日力量,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入党。然而在这一时期,很多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却并没有实现思想上入党,甚至在思想上完全没有入党。这部分人入党后,将一些落后思想带入党内,不利于党的建设的健康发展。
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转变、共产党内部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以及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呼吁人民群众面对局势克服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以及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积极应对党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中共中央创办了《共产党人》这一刊物,并请毛泽东为刊物撰写发刊词。《〈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论述了《共产党人》刊物出版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党的建设,并把这个任务称为“伟大的工程”。因此,毛泽东所著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是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篇重要文献,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奠基之作。
《〈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党建思想
《〈共产党人〉发刊词》能够成为党的建设的一篇经典文献,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毛泽东在文章中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党的建设方面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论述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随后,论述了为什么要建设党,论述了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回答了怎么样建党,以及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第一,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共产党人》这个刊物创办的任务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①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四次,毛泽东在文中反复强调这个任务,并将这个任务称作一件“伟大的工程”。这句话是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论述的经典部分,也是伟大工程的核心所在,明确指出了《共产党人》这个刊物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中国共产党指导党的建设。这个党的建设的任务、目标、纲领将党组织的范围与党的性质、数量以及质量相结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纲领定位为包含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纲领。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第二,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党的问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论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并且第一次论述了三大法宝的关系,而这些论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党的问题。毛泽东在文章中阐释:“十八年的经验,已经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②毛泽东在文章中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后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总结了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随后,毛泽东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并认为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的重要核心所在。“十八年的经验同时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③这是毛泽东论述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的建设处于战胜敌人三个法宝的核心,而清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明白了为什么要建设党的问题。
第三,回答了怎么样建党的问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并通过历史总结出党的建设的任务,回答了怎么样建党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毛泽东强调:“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的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④毛泽东将总结经验并传达到全党作为党的任务,这一论述提供给党的建设重要的方法与经验,这就是不断向历史学习,反思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不断地总结历史,将历史的经验进行总结向全党传达,进而实现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不再出现。而毛泽东指出,总结历史经验,避免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这为今后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从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重要成果《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总结,对有争议的党内问题作出结论。两个决议对历史的总结,对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作出的决议,都在关键时刻对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理论。
第四,回答了党的建设过程中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系统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这正回答了党的建设过程中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化,应该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依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其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并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⑤正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而无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结合并创新,开辟出自己的道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治国理政中非常重要的经验之一。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系统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给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摆脱苏联模式,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走出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