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论“四信”的内在关系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四信”的灵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四信”的主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在现阶段的重要体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落脚点。人民群众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否对改革开放坚定信心,取决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关键词】信仰 信念 信心 信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指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时隔10多年,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再次提出“四信”。“四信”反映的是国家的共识、民族的精神风貌,关系着我们是否能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把握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四信”的灵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四信”的首要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透过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矛盾,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结论。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证明,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能够取得成功;凡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苏共正是放弃了赖以立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最终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才会把国家和民族带入歧途。

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由封闭单一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价值多元时代来临,传统与现代对峙,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使社会公众对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强大精神凝聚力能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树立克服前进中各种困难的坚定信念,赋予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在逆境和挫折中坚持下去的勇气,使现代化建设获得巨大的推动力。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①

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信任的根本保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身政治出发点与归宿点,是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信任的政治基础。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党取得人民信任的政治基石。正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根本性质,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明显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经不起改革开放复杂环境的考验,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忘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直接损害了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政治方向的偏离,势必影响人民群众与党血肉相连的关系,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四信”的主题

社会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社会制度形态,归根结底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科学、最崇高的理想,但它的实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必经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把我国社会性质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社会主义不发达、不成熟阶段,但它又是迈向成熟、发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到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之中,使共产主义的实践转化为一种改造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在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有了现实的基础:我们正通往发达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最终必将实现共产主义。显然,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体现。

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的前提。社会主义信念,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持必胜的信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取得最后的胜利。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社会主义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恩格斯在1890年就阐述过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必然性:“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变的社会 。”②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只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实行改革开放,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只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管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曲折,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对党和政府信任的现实反映。中国共产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是中华民族革命和建设的引领者,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变化轨迹是人民对党的信任度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忠实代表,以自己正确的主张和共产党人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怀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自豪感,满怀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豪情,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党和国家机关中某些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减低了群众对党的向心力,降低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可见,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共产党形象、领导能力的认同有着天然的关联。稳固坚实的社会主义信念,能够激起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四信”的现实基础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在当代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能增强信仰自信。信心是信仰的重要基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对真理的自觉服从基础上,来自对其科学理论的心悦诚服。共产党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终极理想,为了实现这个最崇高的理想,共产党人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增强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确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世界历史潮流的明鉴,更是对我们多年探索成果的尊重,这种自信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信仰自信,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前提。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有信心。信心来自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感受。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朴素理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能实现平等和幸福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能否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关键看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与他们的社会期望是否一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但是理论证明不等于历史证明,逻辑分析要靠现实生活来验证。要让人民相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用社会主义的发展,用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来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使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且愿意积极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③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对党和政府信任的重要表现。信任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历史经验与现实体验作为可靠的背景。在革命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年代里,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信任。当前,要继续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制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再现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探索的光辉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符合并实际地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实践者和领导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的认可,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