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论布哈林《无产阶级和文艺政策问题》的当代启示

【摘要】布哈林《无产阶级和文艺政策问题》的报告,论述了文艺的阶级性,提出取得文化领导权的任务,制定了针对知识分子的方针,开展文艺竞赛,这对苏联文艺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导下,阐发布哈林《报告》的当代启示:一要坚持文艺发展的“两为”方向,二要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三要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布哈林 《无产阶级和文艺政策问题》 启示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布哈林《无产阶级和文艺政策问题》的报告(简称《报告》)在苏联文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对推动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艺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精神为指导,阐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当代启示,以期在历史借鉴中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对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报告》产生的背景

1921年,文学评论家沃隆斯基创办了《红色处女地》杂志并任主编,很快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在文学界颇具影响的文学团体。布尔什维克党将该刊物视为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面旗帜。1923年,瓦尔丁等人创办了文学评论杂志《在岗位上》,故瓦尔丁领导的文学团体又称“岗位派”。“岗位派”以无产阶级代表自居,以创作无产阶级文学为己任,但他们文学功底浅薄,盲目估计无产阶级文学成就;在文艺界进行阶级斗争,用粗暴手段对待非无产阶级作家;他们号称得到党的支持,要求党对文学专政,企图以他们控制的文学团体充当专政的工具。“岗位派”的出现造成了党的文艺政策的混乱,引发了文艺界的不满。沃隆斯基对“岗位派”提出尖锐的批评,“岗位派”反应强烈,污蔑沃隆斯基路线“就是使文学屈从于资产阶级的路线”,聚集在《红色处女地》周围的“同路人”都是“反动分子”,因此,“必须坚决和永远消灭沃隆斯基主义”。①这样,一场大辩论便在沃隆斯基和“岗位派”之间展开了。辩论的中心逐渐聚焦在党的文艺政策上,这引起党的高层领导的关注。为了解决争论,1924年5月,俄共(布)中央出版部召开讨论会,会议收到了由无党派作家叶赛宁、托尔斯泰等人联名的抗议信,控诉“岗位派”对他们的无端攻击。会议最终通过了批评“岗位派”、支持沃隆斯基的决议。但是,俄共(布)十三大上反托洛茨基的斗争使形势发生了逆转。沃隆斯基受到托洛茨基的牵连被免去《红色处女地》主编一职。“岗位派”抓住时机,猛烈攻击沃隆斯基,继续推行极“左”的文艺路线。在这样的情况下,1925年2月,中央文学委员会召开会议,布哈林在会上作了题为《无产阶级和文艺政策问题》的报告。1925年6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以布哈林《报告》为主要依据的《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简称《决议》),从而制定了党在文艺工作上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布哈林   无产阶级   启示   文艺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