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失范行为及对策(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建议

树立正确的城镇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决定政策,政策直接关系到行为。对于城镇化建设来说,对于城镇化的科学认识是最基本的。要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镇化建设理念,对政府公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保证决策者和执行者正确领会中央决策,有力推动工作开展。首先,决策者应该正确认识到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全面掌握城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城镇化科学发展观。其次,各地方政府要定期组织广泛的经验交流活动,增强对于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的认识,通过学习先进典型案例,促使自身行为更加切实有效。

要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在城镇化进程中,征地的业主拥有强势的地位,不但会损害农民的利益,也会催发大量投机行为。所以,地方政府要注重提高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谈判地位,这一做法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例如,失地农民还建房问题以及配套的子女上学、医疗、环保等问题。对于农民的安置问题,政府应当采取人性化、多样化的安置措施,给农民以选择的空间。例如,一些有技术特长的农民难于适应其他职业,就可以采取技术移民;对于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可以适当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以及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对于不愿离开家乡就业的人员,可以就地与当地企业协商,对这些农民进行集中培训,解决就地就业问题。

要注重提高市场化的程度。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也要注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出市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带来社会利益最大化。市场化给予农民的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能够用平等的身份参与意愿表决,市场化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城镇化发展中来。

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后果是产生了一大批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对劳动力的转型过程要做出长期规划,纳入工作重点,建立起农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首先,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农民子女上学的经济压力;其次,建立起农民大学等机构,为农村青壮年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打好就业基础;再次,对农民进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最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建立起帮扶机制,成就更多的农民企业家。

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政府行为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福利最大化。首先,改变行政管理体系;其次,扩大地方基层政府的自由裁量权,放权于农民,让基层政府以农民的利益为行为导向;再次,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做好户籍制度和征地制度改革;最后,改革创新公务员管理机制,解决政府机构的越权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一个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也是我国发展始终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政府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出自身作用,充分利用资源,有效规范政府行为,遵循市场规则,建立起符合两型社会的新型城镇。

(作者分别为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中共清远市委党校行政与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政治学副教授)

【注释】

①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34~235页。

②梅红霞:“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路径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第45~46页。

③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策略”,《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第67~68页。

④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第123~124页。

⑤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12期,第67~68页。

⑥“李克强谈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翻译》,2012年第6期,第78~79页。

责编/于岩(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地方政府   对策   进程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