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韩庆祥:善于用思想的力量治国理政(3)

国家精神既要五韵和谐又要主调高昂

辽宁日报:现在很多人主张个体意识觉醒、价值观念多元,认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您刚才提到中国梦正是为解决“思想分化、认同危机”而提出的,这里面有哪些深层考量?

韩庆祥:我们不妨从哲学层面“一”与“多”的关系谈起。 1978年以前一段时期,我们在思想领域过于强调“一”,统一思想、行动、步调,于是出现了僵化。 1978年以后,我们开始强调“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旋律是打破僵化、解放思想。今天,形成了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局面。多样未必是坏事,如果“多”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学习,则有利于文化繁荣和思想创新。但问题在于,现在的 “多”却淡化了“一”,淡化了主旋律,淡化了指导思想,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多”之间也不是“百家争鸣”,而是“互相批判”,比如网络舆论场上很激烈的 “左”“右”之争。这种多元由于没有法治和德治的跟进,就容易以“自由”之名牺牲秩序与善。可以说,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思想分化很厉害,认同危机也较为严重。用辩证思维来看,由“一”而“多”易,由“多”而“一”难。也就是说,打破思想僵化相对容易,但把分化的思想整合起来却难得多。因此,在多样多元多变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有最大共识、最大公约数,以防止社会的撕裂。

从政治层面讲,解决思想分化、认同危机直接关系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 20世纪中叶起,西方对中国有意识地实行文化渗透、“和平演变”。这并非危言耸听或什么阴谋论,而是西方国家自己标榜的“攻心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人被西方“攻心术”俘获而不自知、不自省。概括起来,这个文化攻略分四个步骤:第一,崇尚“西方标准”,去中国化、去马克思主义化。第二,用“西方标准”裁判中国,让中国人自己得出结论——“西方月亮比中国圆”。西方是“裁判员”,我们是“运动员”。前提和标准是西方规定好的,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逻辑地”推演出来的,没有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是看不出其中的悖谬性的。第三,对中国加以虚无,否定领袖、否定党史、否定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否定主义”甚嚣尘上。比如,现在一些地方性局部事件、偶发事件,经过网络助推,迅即扩展为全国性事件,并统统归结到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政府问题。第四,动摇理想信念,摧毁自信,瓦解共识,消解凝聚力,消磨斗志。理想信念动摇,人们就会“跟着感觉走”,在个人利害和国家是非选择中,注重前者,淡化后者,在内心深处,没有可以终生依靠的价值观和目标。

如何使中国梦成为 “多”中之“一”,从而建构起当代中国的良性社会运转秩序?具体有三个路径,即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尤其具有道义性。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与他国的关系是伦理化的,而不是敌我化的。中国物质强大了,精神更要强大。人有两种长相,父母决定自然长相,文化决定精神长相。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一样。我们要把国家的精神长相保养好,这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多元,就是面部各个器官都要有,它们是不一样的;守住共识,则是“神”只有一个,不能分裂。中国力量,在国内主要是让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博弈,国际上主要是建立外交新格局、掌握国际话语权。思想多元而不解构共识,主旋高扬而不压制多元,既自由又和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国家需要精神守一,用思想的力量治国理政,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有精气神谋事创业。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辽宁来说,要破解振兴难题,地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急需增强自身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在把好脉、找准病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动员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纠错能力,要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尤其要有精气神和斗志,这是魂!现在某些地方精气神有所下降,不作为现象有所滋长。解决这一问题,选人用人是关键。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