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治理中发现并重视被边缘化的人的作用
主持人:过去,正式行政、“半正式行政”,都倾向于精英治理,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也是精英,但乡村治理影响最多的是普通农村人。是否有必要在关注精英的同时,研究普通人的政治行为?
吕德文:学术界关于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精英”倾向,学者们关注士绅、地方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乡村治理中的主导阶层命名的解释范式:士绅模式、精英模式,缺乏对普通人的关注,他们被研究者边缘化了。缺少对边缘人群在政治变迁中的考察,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某种意义上,乡村治理中的精英与普通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所以会有精英替代,是因为普通人群的崛起;而之所以有精英再生,是因为普通人群的固化。因此,比较合理的地方治理的解说方式是,应该在精英史观之外,发现那些被边缘化的人。或许没有必要改变以精英为中心的叙事,但在观察政治秩序变迁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从边缘看中心的视角。
以精英为中心的地方治理叙事,往往着眼于正式或半正式的行政,但如果视角转向边缘人群的政治行为,就会发现还有隐蔽的乡村治理实践,而这个隐蔽的实践空间或许是地方治理乃至国家政治变迁的策源地。
主持人: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越来越多的边缘人群崛起,这意味着什么?对乡村治理有何影响?
吕德文:社会巨变时期总是伴随着边缘人群的崛起。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世纪之交的乡村治理变革仅仅是一百多年前启动的国家建设进程的延续,边缘人群的重新崛起意味着国家建设远未成功。然而,当前的乡村治理变革具有全新的内涵,一方面边缘人群崛起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秩序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乡村利益共同体尤其是项目制下的分利秩序吸纳了绝大多数边缘人群,表面上看基层治理变革并不成功,但实质上却意味着国家治理的深刻转型。
边缘人群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基层治理实践,还可以有效地进入国家治理领域。如果一定要赋予这一行为政治内涵,则在分利秩序下,边缘人群倾向于更加积极打破基层治理领域的独立性,更加积极地寻求进入国家治理领域。
当前,边缘人群的崛起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意味着地方治理面临巨大挑战,有可能造成基层治理的内卷化,边缘人群组成的食利集团通过侵蚀国家资源制造社会不公,带来乡村治理危机。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地方治理充满活力,以至于基层治理开放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治理转型仍在稳步推进。
